当前,随着降雨增多,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我市在很多小区、公园、绿化带里就能看到纷纷冒头的小蘑菇。近日,市民刘女士致电东莞日报民生热线22111000咨询:“小区树下有很多长得像香菇的野蘑菇,这些蘑菇究竟能不能吃?”
针对市民的疑问,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提醒,我市每年都有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以春夏季最为多见。其中,由大青褶伞(铅绿褶菇)导致的中毒事件最多。值得注意的是,我市常见的致人死亡的蘑菇是致命鹅膏(俗称“白毒伞”),记者根据市民的提问,请东莞市虎门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叶晓聪进行相关问题的解读。

部分蘑菇误食致死率可达75%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介绍,大青褶伞是东莞所有蘑菇中毒中最常见的一个物种,可以引起胃肠炎型中毒,大青褶伞也是我国中毒事件排名第一的蘑菇类型,随后是日本红菇和近江粉褶菌。大青褶伞的毒性较低,主要是消化系统症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目前为止,致命鹅膏是在广东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毒蘑菇。它周身雪白,偶尔菌盖表面中央部位为浅黄褐色,与可食的白条盖鹅膏(俗名白蘑菇、白罗伞)长得非常相似,肉眼难以辨认,容易被误采误食。它的毒素是鹅膏肽类,该毒素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耐干燥和酸碱,一般的烹调加工不会破坏其毒性。在东莞也屡次造成群死群伤的中毒事件。毒性极强,误食会造成严重的急性肝损害,误食致死率可达75%。
因为蘑菇种类繁多,有许多蘑菇外形相似,颜色接近,但是可能一种是无毒的,另一种却是剧毒的,普通群众无法区分,容易把毒蘑菇误认为是无毒蘑菇而采摘进食,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
“没有民间土方法能准确识别毒蘑菇”
针对如何识别毒蘑菇,东莞市虎门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东莞市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叶晓聪表示,目前没有民间土方法能准确识别毒蘑菇。“颜色鲜艳的才有毒” “虫子吃的没毒” “煮的时候加大蒜变黑就有毒”等内容均为谣言。“截至目前,医院尚未接诊到食用毒蘑菇入院的病例。”

叶晓聪介绍,当前东莞市内常见的毒蘑菇有六种,白毒伞即致命鹅膏为小白伞造型,菌盖中央凹陷,有菌环和菌托;毒蝇鹅膏是红帽子带有白色斑点,像童话里的毒蘑菇;灰花纹鹅膏为灰褐色伞面,菌柄有蛇皮纹路;亚稀褶红菇受伤会变红,常被误认成可食用红菇;毒粉褶菌整体为淡粉色菌褶,伞面容易开裂,丝盖伞是褐色小蘑菇,菌盖像斗笠 。
市民预防蘑菇中毒要记住“三不原则”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介绍,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群众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但又普遍缺乏科学识别毒蘑菇的能力。我省、我市报告的很多蘑菇中毒事件的受害者来自外地(尤其以有采食野生蘑菇习惯的地区为主)。
叶晓聪提醒,市民预防蘑菇中毒要记住“三不原则” 。首先不采摘,小区草坪、公园树根、绿化带里的蘑菇都可能有毒,雨后尤其危险,蘑菇一晚上就能冒出来。
其次不购买,路边摊“野生菌”别买,正规市场也只买明确标注品种的蘑菇,警惕“朋友送的”“老家寄的”不明来源蘑菇。最后孕妇、哺乳期妇女、5岁以下儿童、肝肾功能不好的人、喝酒前后24小时以及过敏体质的人等不要食用“来路不明”的蘑菇。

“不同毒蘑菇攻击器官不同,有些中毒会‘假好转’,吐完暂时舒服,过两天会突然肝衰竭。”虎门中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市民只要怀疑中毒,哪怕没症状也要立即就医 。
/健康科普/
蘑菇中毒后如何自救?
第一步:催吐(清醒状态下)
立即喝500ml温水+半勺盐,用手指刺激舌根催吐
第二步:留证据
- 拍下剩余蘑菇,需要不同角度以及菌褶特写
- 保留呕吐物/吃剩的蘑菇
- 记录采摘地点、食用时间和量
第三步:紧急送医
打120时明确说“蘑菇中毒” 市民切勿自驾,途中可能抽搐昏迷
第四步:配合治疗
医生会做:1.洗胃+导泻
2.血液净化(针对肝损型)
3.注射解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