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校园,操场上、教室里、花园间……随处可见“轮胎”,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近日,数百个轮胎聚集嘉荣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嘉外”),场面甚为壮观!到底啥情况?原来,嘉荣外国语学校的校园被255个轮胎“占领”了!

是谁搬来了这批“庞然大物”?轮胎要用来做什么?在嘉外的草坪上,孩子们兴奋地围着它们,兴致勃勃地摸索、尝试、讨论。
“让仓鼠在里面跑。”
“种上花卉,搭建轮胎城堡。”
“做一个大大的时钟。”
“把它放到爸爸的汽车上备用。”
“加上涡轮发动机,装上摩托外壳刷漆,加上人工智能系统。”
……
原来,轮胎正在成为嘉外一次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探索,一场关于成长的奇妙旅程,在体育、科学、美术、劳动、心理等多学科中翻滚出无数关于生态意识、生命韧性创新思维、品格塑造的故事。
一场关于轮胎前世今生的科学探究
“轮胎,真的是橡胶做的吗?”
科学课上,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仔细观察轮胎的表面,感受它的质地。

“它不仅仅是橡胶,还有炭黑、钢丝、尼龙……” 老师拿出不同材料的小样本,让孩子们触摸、对比,研究它们的特性: 从天然乳胶到合成橡胶,从生产加工到废弃处理,一个轮胎的旅程,远比想象中更复杂。
为了深度了解轮胎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有学生翻阅资料,发现全球每年产生10亿个废旧轮胎,其中超过90%被丢弃或露天堆放,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那如果我们不丢掉它们,而是让它们在嘉外重新发挥价值呢?”
于是,学校启动了轮胎再生计划。有人尝试用轮胎来做摩擦力、角速度等力学实验,有人探索将轮胎作为餐厅的燃料,有人思考如何把轮胎粉碎制成塑胶跑道……
就这样,轮胎在嘉外的科学课上成为了一场思维风暴的起点,孩子们围绕轮胎开启了一个又一个脑洞,对轮胎进行了360度科学探究。

一场与轮胎的智慧与体能的较量
“它们太重了!”
当孩子们第一次尝试搬动轮胎时,纷纷皱起眉头。它们又大又沉,搬起来十分吃力,搬着轮胎跑起来就更难了。
“这轮胎该怎么玩呢?”

然而,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用最小的力气让轮胎前进?” 有人尝试用滚动的方式,发现轮胎转动起来会比拖拽更省力;有人用翻动的方式减少摩擦力;有人干脆利用团队合作……

于是,原本笨重的轮胎,在孩子们的策略和协作下,开始变着花样地玩起来了! 但这仅仅是挑战的开始,老师们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有意思的比赛——轮胎组合闯关赛:让孩子们在“推、抬、翻滚”之间不断切换,在体力与策略间找到最佳平衡;轮胎拉力赛:轮胎被绑上绳索,每个小组轮流拉动,锻炼手臂力量与耐力;我是大力士:两人一组协作搬运轮胎,途中还要跨越障碍、精准投放,真正考验肌肉的控制与默契配合;还有“轮胎传递躲闪”“大自然的搬运工”“轮胎创意搭建赛”“轮胎障碍挑战赛”“轮胎体能 TABATA”……
就这样,孩子们在体育课上,和轮胎开展了智慧与体能的“较量”,每一个沾满尘土的轮胎也都见证着孩子们品格的塑造、体能的突破!
一个融合美与环保的思考
轮胎也能进美术课?没错,嘉外的这堂美术课,轮胎成了“主要道具”呢。

只见孩子们围着一堆黑乎乎的轮胎,既兴奋又迟疑。老师笑着递给他们颜料、画笔、喷漆……
“试试看?”
于是,一个个轮胎开始“超级大变身”——有学生用颜料绘制缤纷的图案,把它变成“花盆”;有人搭建了一个哆啦A梦打卡点,让它成为校园一角的艺术装置;有人构思绿色主题,用涂鸦讲述轮胎重生的故事,让它成为输出环保理念的一部分。 原本冰冷的工业废品,在孩子们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下“活”了起来,成为学校最特别的艺术展品。

一场关于生命的思考与实践
“轮胎,能种花吗?”
“能!甚至还能变成农场。”

既然轮胎很难降解,那让它重新孕育生命吧!劳动课上,孩子们正围着轮胎,思考如何将它变成“生态容器”。
只见,孩子们将轮胎搬进空中花园,移栽植物装点校园,他们手捧着泥土给轮胎装土,乐此不疲地开始劳动……
“这棵蓝莓已经开花了,感觉很快就可以吃!”
“往轮胎里抓一些蚯蚓,土壤会更肥沃。”
有人建议把轮胎改造为立体种植架,种上草莓、圣女果;有人设计轮胎堆叠结构,做成一个花圃,种植蓝雪花、牵牛花等爬藤植物,让绿意沿着轮胎的弧度攀爬;还有人提议用轮胎填充土壤做实验,探究不同化肥和小动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微生态系统研究…… 原本废弃的轮胎,不仅成为了孩子们动手劳动的载体,更成为一场关于“轮胎农场”的生态实验。
一次心理的按摩与成长
“在生活中,你最害怕的是什么?”
“害怕爸爸妈妈吵架。”
“总觉得自己不够别人好。”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在心理课上画下自己的“心理轮胎” 。有人画下一大片代表“家庭关系压力”的绿色“鸭梨”,有人涂满三分之一代表“自我期待压力”的黄色,有人只在角落涂了一小道代表“学业压力”的蓝色,有人在轮胎正中间画下了一只惬意的小猫……
“但轮胎不会因为坑洼就停下,生活也不能因为遇到压力就停滞不前,”老师说,“我们要学会灵活‘补胎’。” 在“压力转化实验室”环节,老师介绍了一系列缓解压力的方法——减压能量轮、四象限压力转化法、挫折修复策略、能量加油卡漂流……
于是孩子们设计自己专属的“压力修复指南”,学习转化自己的压力:有人画上深呼吸口诀,有人写下鼓励自己的话,有人制定行动计划……
心理老师还启发孩子们总结:轮胎的磨损,记录了它走过的路;人的成长,也在一次次压力中越走越远,越走越强!

家长声音:看到了嘉外课程内涵与格局
轮胎结束了嘉外的课堂之旅,也在嘉外的家长群里引发了讨论热潮。
三年级家长刘女士感慨:“没想到一个轮胎蕴含着这么多重的教育意义,大规模启用轮胎,大面积覆盖课程,深度融入教育课程,这在东莞乃至全国应该都是少见的,太震撼了。”
家长李先生在朋友圈“跟进”了孩子课后的状态:“课后孩子回来说,没想到轮胎后面的知识那么那么多,像四通八达的网络一样,很深远,打破了我对科学和课堂的认知。”李先生也感慨:255个轮胎,让孩子接受了一堂关于生命与科学的深度课程,这是嘉外独有的课堂内涵和格局。

“这是轮胎课堂之旅的第一次探索,以轮胎为媒介,通过科学、体育、美术等等课堂,启发孩子们锤炼意志,探究科学,激发艺术创意,践行劳动责任,对话自我,最终构建‘生命韧性-生态意识-创新思维-品格塑造’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以‘认知、实践、升华’为脉络,形成‘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生命成长、心灵共鸣’的教育闭环,是我们此次大胆探索的目标与意义,也是嘉外的课程内涵与特色。”该校执行总校长易志军表示。
据悉,接下来学校还计划建设“轮胎城堡”,开展“轮胎创想狂想曲” 舞台秀,打造“轮胎绿洲”等,让课程的内涵渗透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