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7点,厚街镇陈屋社区的街道上,环卫工人们正仔细清扫着每一处角落。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修剪整齐,天蓝色的非机动车道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社区广场的智慧停车系统实时显示着剩余车位。“以前垃圾堆在巷口没人管,现在连犄角旮旯都干干净净!”经常在陈屋大街休闲锻炼的王阿姨忍不住夸赞。社区的新变化,得益于陈屋社区2024年试点成立的“强村公司”——东莞市益村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承接市容环卫、停车管理、物业管理等业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这一幕,是厚街镇探索“强村公司”模式、破解乡村发展困局的缩影。作为东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核心实践,厚街以陈屋、溪头、涌口三个社区为试点,通过市场化运营激活集体资产,不仅让社区“颜值”焕新,更推动集体经济从“收租躺赢”向“多元创收”转型,为村民打开共富新通道。
突围“瓦片经济”:
从“房东”到“股东”的嬗变
当前,东莞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突破2800亿元,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但长期依赖厂房出租的“瓦片经济”正遭遇增长瓶颈。不少村(社区)书记的账本道出无奈:“5年前厂房租金30元/㎡,如今跌至18元/㎡,空置率却超30%。”土地资源逼近天花板,传统模式难以为继,东莞的破局之策是成立“强村公司”,推动村集体从“包租公”向“运营商”蜕变。

村里开公司,村民当“高管”。东莞全市多个村集体开办“强村公司”,村民和村干部“履新”公司管理人员,用市场化方式盘活农村集体资金与资产。厚街的实践是这一战略的生动注脚。

2024年,厚街镇出台关于组建强村公司工作方案,明确其“市场化运营、村集体主导、兼顾社会效益”的定位,并赋予三大创新基因:混合所有制结构:社会资本持股上限49%,既引资引智,又确保村集体控股权;现代公司治理:村委会与经营团队“双向进入”,设立独立董事会;复合分配机制:收益按“6:3:1”分配(60%村民分红、30%再投资、10%风险储备)。
以陈屋社区为例,强村公司接手环卫、停车管理等业务后,社区环境卫生、交通拥堵、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不少行车在陈屋大街的市民发现,原本道路两旁停得密密麻麻的车辆如今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两排两米多宽、整齐的非机动车道隔离护栏,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隔离开来,整条道路宽敞顺畅,车辆与电动车、自行车各行其道,井然有序。“整治后的陈屋大街,明显感觉到不一样了,整条道路交通不仅顺畅,干净整洁,视野更加开阔。”社区居民陈伟明点赞道。

陈屋社区通过疏堵结合等方式,全面铺开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将闲置地改造成为便民停车场,新增570多个停车位。加强常态化整治,让辖区的祥鸿农批城、迅裕物流园、陈屋大街、S256省道陈屋段等路段、园区的交通环境提档升级;通过“文明停车红黑榜”规范秩序,社区道路通行效率提升20%,2024年停车管理收入达48万元,反哺集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初步形成。

“过去村集体只能收租,现在我们是‘管家’也是‘股东’。”陈屋社区党委委员、强村公司经理陈世超告诉记者,接下来,强村公司加强对出租屋的分级管理,通过星级评定的措施、提升其管理质量;尝试多元化发展,拓展集体非租赁业务,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稳健增长。2025年强村公司在环卫绿化、停车管理、流动摊位管理等多项收入有望增长至400多万元。
村企改革“试水”:
厚街强村公司“共富方程式”
强村公司的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收益,更在于破解社会基层管理难题,激活乡村自治的内生动力。

2025年厚街党代会提出,要高质量推动强村富民,建立健全强村公司管理制度体系,年内打造溪头、涌口及陈屋3个强村公司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各社区强村公司建设。理顺镇村两级事权和财权关系,鼓励和引导社区集体资金参与镇政府主导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力争2025年社区集体总资产、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和5.5%以上。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特殊的经济组织,属于特别法人,其经营活动有一定的限制,不能够完全进入市场开展经营活动。”厚街镇农林水务局党支部委员卢浩均表示,为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有效激发集体经济活力,厚街积极探索实施“强村公司”管理服务模式的新路径,动员全镇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股东村民和专业公司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

目前,厚街全镇23个社区已全部组建强村公司。强村公司法人由社区两委干部兼任,以物业管理公司形式运营,主要运营停车管理、环卫保洁、物业管理等业务。强村公司运营后,通过智慧化管理系统提升效率,社区管理从“粗放”到“精细”。

“通过成立强村公司运营环卫保洁,社区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社区道路清扫频率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社区环境考评成绩从全镇中游跃居前列。”陈世超告诉记者,陈屋社区强村公司还与636栋出租屋签订管理协议,提供保洁、维修等标准化服务,并对“五星级出租屋”租户减免停车费。此举使出租屋投诉率下降60%,同时衍生出油烟清洗等增值服务,年增收12万元。

涌口社区通过组建专门停车管理队伍、合理规划交通设施、全时段对辖区内违停车辆进行劝导,明显改善了道路交通秩序,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规范的停车管理服务收费为社区集体带来了经济收益;溪头社区强化对社区农民公寓的管理,引进专业物业服务,在环卫保洁、水电维修等方面提升品质服务,并拓宽对社区集体物业、私人出租屋的服务范围,管理升级让脏乱差的城中村变成人才公寓的“潜力股”。

“强村公司”的运营还为社区居民提供“家门口”就业计划。初步统计,仅环卫业务一项,全镇“强村公司”聘请环卫人员共1703人(其中,本地村民408人),有效解决居民就业问题、增加了社区居民的收入。“以前在外地制衣厂打工,每天通勤3小时,现在走路上班还能照顾老人。”45岁的环卫工李芳说道。
共富试验田
乡村振兴的“东莞范式”
兴办强村公司是东莞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生动实践。强村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有关规定,依法向登记机关申请设立,以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为目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运营、投资、参股组建公司实体或入股市镇级联合发展平台等,以项目联建等方式统筹辖区内集体资产资源,实行公司化运营兼顾社会效益的企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东莞明确提出,要做强做优镇村经济,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持续盘活集体资源,为实现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11月,东莞出台《关于发展强村公司和农村职业经理人的指导意见》,提出强村公司主要发展的五种模式,探索分类引入职业经理人;结合“千万工程”经验和东莞实际,《意见》提出强村公司主要发展的五种模式,分别是资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生产销售型、工程承揽型和资本投资型。

“强村公司本质是村集体经济的现代公司制改造。”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张玉坤分析指出,与传统合作社相比,强村公司具有三大突破:一是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村委会与经营团队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二是创新“混合所有制”形态,允许社会资本持股不超过49%;三是构建“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绩效奖励”的复合分配机制。

借助“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东风,中堂潢涌村村办公司整体投入800万元,建设美丽田园、观光农业、都市休闲农业,多维度打造现代农业体验流线,激活传统文化传承活力,打造岭南水乡特色精品文化村。

虎门武山沙社区兴办武山沙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华润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家知名企业签订钢材采购框架合同和钢材采购合作协议,合作金额超过3亿元。2024年武山沙社区强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861万元,经联社获得利润730万元,股东人均分红12735元,比上年增长29%。
放眼全国,乡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探索早有成功范式。浙江“全域运营”与江苏“产业基金”就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浙江安吉村集体公司运营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带动村均年收入超千万元;江苏苏州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整合多个村庄资源打造区域品牌,实现规模收益。
相比之下,东莞强村公司的独特性在于“城市基因”——依托珠三角成熟的产业基础,探索“物业服务+数字赋能”的轻资产模式。共富试验田:从陈屋社区的环卫革新到涌口社区的“环境银行”,厚街强村公司提供了乡村振兴的“东莞范式”生动实践。
改革进行时
强村公司的“东莞解法”
东莞市农业农村局透露,目前我市强村公司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强村公司82家,涉及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教育服务、资产经营等行业,分布在虎门、厚街、长安等17个镇街。例如,虎门武山沙社区依托村集体资源,成立强村公司与大型企业合作,利用滨海湾新区的建设机遇,开展钢材贸易和建筑材料供应。全市共有22名农村职业经理人,涉及投资、市场经营管理、物业管理、医院和幼儿园运营等领域,覆盖凤岗、大朗、中堂、长安等8个镇街。

然而,东莞强村公司仍面临不少挑战。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刘继云提醒:“要防止‘村企不分’带来的治理风险,需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完善监管体系。”她的团队调研发现,目前仅有37%的强村公司聘请了专业财务人员,决策透明度有待提升,部分社区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现象。

东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主任江炎骏在调研中也发现,东莞拥有一批以单村投资为主的强村公司,但与先行地区相比,东莞强村公司组建层次和统筹力度有待整合提升,经营业务过于集中在物业租赁与管理,对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有待加强。

东莞农村集体经济体量庞大,2024年底,全市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突破2800亿元。不过,村组集体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土地出让”“物业租赁”。在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各级积极支持集体经济探索“理财经”,通过推动转型升级,开展更新改造,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形成新的增长点。

为此,江炎骏建议,试点组建以目标为导向的强村公司。在集体资产运营能力较强的镇街,试点组建镇级强村公司,探索经营多元化业务;配合跨村连片产业园建设,试点组建跨村投资的强村公司;在农文旅资源丰富的水乡地区,试点组建跨镇村强村公司,打造农文旅精品线路;强村带弱村、国企赋能,联合组建强村公司,带动经济薄弱村共同发展。
同时,构建“政策+金融+人才”支撑体系,健全“规范运营+风险防控+监督管理”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和市场拓展能力,实现强村公司“细水长流”式的持续发展,为“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注入活力。

业内人士指出,“整合资源、全域运营、跨社区联动”,在东莞推动强村公司示范试点,有效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量、扬帆起航的路上,这里没有悲情的乡土哀愁,有的是制度创新激发的市场活力;这里不见城乡对立的割裂,反而孕育着要素平等交换的共富生态。
当1703名村民在家门口端起“新饭碗”,当636栋出租屋纳入智慧管理,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正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厚街篇章。2025年的东莞厚街,或将用5%的资产增长和无数个“陈屋故事”,证明这一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