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嘉峪关市、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携手相关景区来东莞推介旅游,带来非常新颖别致的研学旅行产品,给东莞本土研学机构带来不一样的产品选择和产品设计思路。对此,东莞旅游业界人士表示,在研学旅行方面,东莞通过“流动的课堂”看到外面的精彩,也把握自己的优势资源,可以相互借鉴,走出去,形成互送客源的态势。
当下,东莞的研学旅行事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随着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研学市场的需求也在持续高涨。在现场,中青研旅行社张寒志表示,去年该公司接待的研学团队数量相比往年大幅增长30% ,各类主题研学活动备受青睐。

东莞的研学有着鲜明独特的特色。在科技研学领域,充分利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区的资源优势,开设了“科技前沿探索”研学课程。学生们得以走进专业实验室、科研机构以及机器人基地,近距离接触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文化研学方面,依托岭南古村落与可园等文化地标,精心打造“岭南古韵寻踪”课程。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粤剧、体验划龙舟,还能亲手制作龙舟模型,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深度感受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就积极推动两地学生互换研学,共同构建差异化的研学课程体系方面,东莞旅游业界人士给出了4点建议:打造“双城互游”研学线路;共同建设研学资源库;开展联合培养研学导师项目;举办研学成果交流活动。组织两地学生通过视频展示、作品展览等方式,分享自己的研学收获,实现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东莞学生能从武陵源的自然风光中汲取科技灵感,而武陵源学生则会被东莞的制造业精神激发创业梦想。
东莞研学机构提出了4大合作建议,勾勒出文旅深度融合的进化路径:“双城互游”打破空间壁垒,“资源库”消弭信息鸿沟,“导师共育”重构知识生产,“成果展示”形成价值闭环。这种系统化设计,恰似为研学旅行安装了“涡轮增压器”——东莞的制造业基因在此显现出惊人适配性,将教育产品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矛盾化解为可量产的定制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合作模式正在改写区域竞争的规则。东莞的“科技+文旅”实践或将成为研学融合的新样本。当研学导师在教导学生调试机械臂时,也在调试着城市产业升级的人才供应链;当孩子们在古村落复刻龙舟模型时,实际上在构建文化传承的神经元网络。
东莞与外地城市的研学合作,本质是一场城市价值的互证实验。当制造业大市的精密齿轮咬合世界遗产地的生态密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客源互送的商业图景,更是文明的对话。这种突破地域局限的研学实践,正在将每个城市转化为“流动的课堂”,让年轻一代在解码他者文明的过程中,完成对本土文化的觉醒与重构。
或许未来某天,在武陵源的峰林之间,会有少年通过VR设备云游东莞的无人车间;而在松山湖的科技馆内,学生们正通过全息投影“解剖”张家界的地质年轮。这种虚实交织的研学场景,终将模糊地理的边界,让教育真正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追求。东莞要做的,就是在这场认知革命中,将“世界工厂”的硬实力转化为“思想工坊”的软实力,或许,这正是研学旅行最生动的注脚:在保持差异中创造价值,在连接山海时看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