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苏州 挑大梁⑥丨苏州文旅说
东莞+ 2025-03-25 08:34:22

苏州,这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正以文化为图景。从非遗活态传承到数字文化创新,从版权经济崛起到文旅融合升级,苏州通过系统性顶层设计和多维创新实践,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为全国城市文化赋能发展提供了“苏州样板”。

文旅融合新生态

漫步平江路,脚下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白墙黛瓦的老宅大多改成了商铺。苏式面馆门口支着竹匾,现包的绉纱小馄饨在沸水里翻滚,穿汉服的姑娘们倚栏拍照,游客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

苏州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上世纪80年代获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由此拉开了古城保护的大幕。秉承“修旧如旧,保存其真”理念修缮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古城保护的缩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城原有的旧貌。临街而立的店铺、碧波荡漾的河水、古朴典雅的石桥、别有风味的亭台楼阁……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

平江不仅是苏州古城保存最完整的区域,更是一座“活态博物馆”:街区内汇聚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两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以及缂丝、苏绣等30余项非遗项目。自2002年启动保护工程以来,平江路摒弃“标本式保护”,通过修缮古建、引入文创、打造数字文旅体验,形成“传统慢生活+时尚新消费”的独特生态。目前,100余家商户涵盖餐饮、手作、艺术空间,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实现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平江古巷深处,林阿姨守着祖传老宅已数十载,眼见着门前粉墙黛瓦间穿梭起五湖四海的游客,如今儿女也都工作了,自己在家闲来无事,便在自家临街的一个十平方米的小屋子开了一家文创产品店,售卖一些文创产品,店内苏绣团扇、评弹CD、文创冰箱贴、手绘园林明信片在雕花窗棂下错落摆放,闲时与游客聊聊姑苏旧事,竟让这位老人找到了人生新坐标。

苏州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保护和修缮古建筑,引入文化产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区。街区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内容,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苏州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平江午后约”主题市集等,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苏州的文化影响力。

苏州平江路用“慢生活+新消费”激活古城基因的同时,‌32号街坊‌的改造更具范式意义。这里是明清时期的官署集中地,13条大小街巷基本延续了明清以来的名称、走向、格局。近年来,姑苏区遵循“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的嘱托,围绕“精细、精致、精微、精雅”目标,坚持“续、多、新”路径,全力推进全域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创造性地将32号街坊的保护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原住民生活品质提升有机统一起来,赓续古城历史文脉,焕新江南文化魅力,“刷新”出一个建设“古城新居”、涵养“江南文化”的新样本。

春日暖阳下,走进苏州古城32号街坊,就像踏入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生活气息的奇妙空间——这里,粉墙黛瓦错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金融伙伴”集聚,商讨着未来的发展;这里,创意小店鳞次栉比,老字号点缀其间,苏式茶点与醇厚咖啡的香气交融飘散;这里,葡萄架下孩童嬉戏,宅院门前老人笑语……更令人惊叹的是,街区内13条古巷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历史场景动态还原。

据统计,2025年春节长假,苏州共计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7.1%。苏州的文化品牌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文化品牌的推广,苏州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零售等。同时,苏州的文创产业在近年来取得显著发展,通过将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科技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提升了苏州文化的传播力,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传承的现代性转化

苏州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工艺从“博物馆式保护”走向市场活化。漫步在苏州桃花坞大街,随处可见喜庆祥和的年画形象,浓郁的节日气氛扑面而来。据介绍,桃花坞木版年画始源于明,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年画集聚于苏州桃花坞大街区域,故得“桃花坞年画”之名。

2000年,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创作设计人员仅有不足6人,且均接近退休年龄,年画几乎停产。2001年又逢集体企业改制。改制后,年画社没有了办公厂房,还需自负盈亏,几近破产。当年画社并入工艺美院,转机出现了,人才的传承成为破题之法。苏州工艺美院在校内召集在籍学生报名,择优录取,每两年遴选4名学生进入“桃花坞木刻年画研修班”,将学院式教育和师傅言传身教相结合,培养“新传人”。15年间,21名年画人才成长起来。如今,工艺美院在工艺美术专业设立了木版年画方向,每两年招收15名-20名学生,已累计培养70余名“学历教育”传承人。

非遗,绝非封尘于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鲜活于当下、炽热于时代的超级IP。2025年1月,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苏州文投”)的AI短剧《“非”一般的酥年》紧密联结非遗,开辟出一条非遗与文旅双向奔赴的创新之路。在AI技术的赋能下,虎丘泥人、桃花坞木刻年画、昆曲等非遗瑰宝以更加灵动、鲜活的面貌跃然屏上,不仅细腻还原了非遗文化的精髓,彰显了苏式非遗的独特韵味,更以创新形式提升了苏州的文化软实力,为地方文旅注入了强劲动力。

据了解,苏州在春节期间都会举办“年画重回春节,过别样姑苏年”等相关非遗活动。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牵头完成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相关作品的数据采集,各个平台上线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数字作品,备受市场青睐,并通过跨境电商销往海外。据统计,2024年相关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0%以上。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苏州还探索出许多其他独具特色的模式。御窑金砖厂将明清宫殿的地砖碎片制成文创镇纸,年销售额突破千万;缂丝世家传承人胡燕开发时尚缂丝包与DIY迷你扇,通过青年手艺人协会平台推广,吸引年轻消费者。相城区更成立青年手艺人协会,为核雕、苏绣、木船模型等传统技艺注入创新基因,形成“非遗+时尚”“非遗+科技”的新业态。

同时,苏州以版权为核心构建文化产业生态链。2023年著作权登记量超13万件,居全国前列,通过版权交易、IP授权等方式推动文化资源增值。“奶油兔”潮玩IP通过数字化运营实现年销售额千万元;苏绣与动漫IP联名开发电子设备屏保,拓展数字消费场景。政府设立23个版权工作站,构建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助力企业从版权确权到商业化应用的全流程管理。

科技赋能文化数字化

近年来,苏州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打造了多个数字化文化项目。苏州丝绸博物馆通过数字化采集,让古老的丝绸纹样以高清图像的形式呈现,并开发了“苏州漳缎AI创作模型”,实现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的快速融合。这种创新不仅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成本,还为丝绸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州不仅在丝绸文化等传统领域积极融合数字技术,还在新型文化载体建设上不断探索创新,苏州湾数字艺术馆等新型文化载体,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苏州湾数字艺术馆的常设大展《灵境——未来灵感世界》,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历史与未来交汇,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时空穿越的奇幻之旅。展览通过“时空穿梭机”“多感知星球”与“未来灵感城”三大平行宇宙,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与科技魅力的元宇宙空间,带观众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艺术世界中。馆内没有一件实体艺术品或文物,颠覆了传统实体艺术品与文物的展览方式,在这里,参观者无需亲手触摸,便可尽享数字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座全球首个集数字艺术馆、创新技术交流中心、数字艺术产业联盟基地、青少年美育科普基地于一体的数字艺术综合体,以其多元功能和丰富社会价值,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接触、了解、参与艺术与科技的新平台。

沿着平江路来到苏州博物馆西馆,游客们在门前排了很长的队伍,这里需要提前预约才能参观。在灰白色建筑群中,虚实相间的几何线条勾勒出江南水乡的现代意象。步入展厅,明代青瓷莲花碗的釉色在射灯下流转千年光晕,与隔壁展厅的全息投影《平江图》形成时空对话——文物不再沉睡于玻璃展柜,而是通过数字活化技术重现宋代街巷肌理‌。这种“让文物开口说话”的呈现方式,恰是苏州“古今共生”文化理念的缩影:在通史展区,战国玉器与AR复原的阖闾古城同台展示;非遗活态传承区里,苏绣大师指尖翻飞银针的同时,智能织机正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数字藏品‌。

“这根银针穿过的是两千年的光阴。”在苏州博物馆西馆缂丝展台前,游客小林举起放大镜,看着0.02毫米的蚕丝在经纬间穿梭成《姑苏繁华图》。

据统计,2024年,江苏备案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达1.4亿人次,同比增长40%,位列全国第一。

苏州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过程中,注重国际化视野,积极与国际文化机构和企业合作。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国际合作馆,为观众提供了欣赏世界文物的机会,同时也为苏州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通过与大英博物馆等国际机构的合作,苏州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还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范例。

苏州还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文化活动,如中意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了其作为国际文化窗口的城市形象。同时,苏州还通过数字化手段,如建设“数字古城”平台,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面。苏州的昆曲、评弹等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人才与产业的双向驱动

一个城市要想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既要用“政策磁极”牵引全球智慧流动,更需以“生态雨林”滋养在地创新根系,让人才的跨国界交互与本土化生长在产教融合中结出创新硕果,良好的城市形象才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

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实践,苏州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多点开花。苏州实施“引、育、聚”三字诀,连续5年入选“中国最佳引才城市”。2025年发布的《高层次青年人才创业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新增1万名创业人才,建设100个青年创业园,并提供最高500万元项目资助与200万元购房补贴。同时,“苏才码”集成医疗、住房等绿色通道服务,打造“人到苏州必有为”的人才生态。这些举措体现了苏州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全方位的支持,旨在吸引和留住各类优秀人才,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3月13日,苏州启动“校园苏州日”活动,携上万个优质岗位走进清华、北大等高校,亮出《2025苏州创新创业指南》,向全球人才传递“产业厚度托举创新梦想”的诚意。此前,苏州对外发布消息,即将启动2025年“苏州青年科学家”申报工作,面向全球评选与苏州产业高度融合的创业创新科学家20名。目前,苏州人才总量达390万,汇聚C9高校等30余家国内外知名院所。

同时,苏州也非常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口碑建设,通过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苏州通过举办各类文化、科技、经济活动,加强与国内外城市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苏州还通过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从而提升城市的口碑。

傍晚时分,金鸡湖面升腾袅袅雾气,随着昆曲《牡丹亭》唱腔响起,让人恍惚步入仙境;湖面的水秀也仿佛被赋予了灵气,幻化出柔美多变的“舞姿”;东方之门的幕墙上,江南女子、水乡风物若隐若现,让人惊叹这现代都市与传统文化的巧妙衔接……音乐喷泉声光影联动,光影水秀曲目中西合璧,东方之门、金鸡湖、桃花岛、玲珑岛、金鸡湖大桥的灯光与水秀“联袂起舞”,湖中的“水上巴士”缓慢穿梭其中,似乎在“梦游仙境”。这一幕美妙水景吸引市民游客团团簇拥、陶醉其中。

据了解,这种“文化+科技”灯光秀每月吸引超15万游客,促成37%的求职者主动投递简历。采访中,多位受访者表示,生活成本与创新浓度的黄金分割点最具吸引力,他们非常喜欢苏州。

在具体实践层面,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组建跨学科创新创业团队,累计获国家级奖项150余项。南京艺术学院苏州数字产教融合研究院落地相城,推动数字内容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政府通过房租补贴、版权质押融资等政策,吸引牛华辉团队开发《凡人修仙传》等爆款动漫,实现B站播放量破17亿次,市场占有率超30%。

苏州的实践表明,文化赋能绝非简单“贴标签”,而是需构建“保护—创新—转化—传播”的全链条生态。通过激活文化资源、打造特色IP、塑造城市品牌,苏州不仅守住了“人间天堂”的江南韵味,更锻造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2024年,苏州8个案例入选江苏省人文经济典范,数量全省第一,这或许是对其“文化驱动型城市”模式的最佳注解。这座“双面绣”之城以文化为针、创新为线,绣出人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记者观察

东莞文旅产业亟待“补链”

近年来,东莞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打响“四张名片”和“七大文化”,成功打造中国潮玩之城、中国作家第一村等文化品牌。东莞以“潮流制造”破局,篮球文化、潮玩产业、草莓音乐节等新兴IP崛起,但历史文化挖掘碎片化,缺乏如苏州园林般的世界级名片。东莞以制造业为根基,文旅产业尚处“补链”阶段,各镇街资源(如虎门历史、松山湖科技、水乡民俗)亟待串联成网。

东莞可以加强以下三点:一是强化全域统筹,打造“链主”企业。借鉴苏州组建文旅集团的经验,整合市属景区、酒店等资源,成立东莞文旅集团,以“国企+民企”模式激活市场活力,牵头成立文旅产业联盟,破解“散装”困局。二是深化IP培育,打响“东莞符号”。放大制造、篮球、潮玩、近代史等特色,建设篮球主题产业园,开发“宏远IP”衍生消费;强化虎门销烟、东江纵队等红色IP,与乡村旅游结合,形成“历史+生态”双线联动。三是智慧赋能,升级消费体验。对标苏州“君到苏州”平台,构建“一键游东莞”智慧系统,整合交通、住宿、门票等资源,推出“灯光秀+音乐剧+夜市”全时线路。同时,针对年轻客群,加大草莓音乐节、电竞赛事等潮流活动的补贴力度,以“活动引流+业态留存”提升消费黏性。

东莞与苏州的文旅比较,本质是“传统底蕴”与“新锐活力”的碰撞。东莞需以“制造优势”为支点,借苏州“全域统筹”之智,将工业文明与岭南文脉熔铸为独特的“潮流莞邑”品牌,方能在文旅赛道走出差异化之路。

策划:张树坚 雷石鹏 何其洁

统筹:敖剑锋 黄 涛 殷昌盛 许愿坚 谢泽元 张村城

执行:尹金钟 张华桥 刘维佳 黄锦鑫 张伊琳

文字:记者 尹金钟 图片:记者 张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