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常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当我翻开《重读先烈诗章》时,那些墨色斑驳的文字忽然化作时光之舟,载着我驶向百年前的惊心动魄。
在北平胡同的青砖墙上,赵世炎叔叔倚着斑驳的砖石,目光穿透军阀混战的硝烟,望向遥远的莫斯科。“那里有照亮中国的星星之火。”他抚着泛黄的《新青年》,衣袖上还沾着油印传单的墨香。我跟着他的视线望去,恍惚看见南湖红船正破开迷雾。
转瞬间,铁窗的阴冷浸透骨髓。周文雍叔叔戴着镣铐,却将囚室当作讲台,用血在墙上写下:“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他的声音惊醒了蜷缩在角落的我,那些铿锵字句像火种,在黑暗里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夏明翰伯伯就义前赠我的铅笔,至今还留有他掌心的温度。
最难忘在湖南乡间,彭湃叔叔站在晒谷场上,握着老农生满茧子的手,把《起义歌》一句句教给乡亲们。“恶霸说我们生来就是牛马,咱们偏要唱出自己的节气!”他沾着红土的布鞋踩着节拍,身后土墙上“农会万岁”的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当我跟着哼唱时,发现每个音符里都藏着破晓的曙光。
1931年的寒风裹着枪炮声袭来,杨靖宇将军在长白山的雪原上教战士们唱军歌。树皮制成的草鞋陷在积雪里,冻土豆在篝火中散发焦香,可那歌声却比松涛更雄壮:“夺回来所失的我祖国,解放那牛马亡国奴生活!”我看见将军的棉衣绽出苇絮,却把最后半块棉絮塞给了发烧的小战士。
当冲锋号在辽沈大地响起时,我紧握着虚拟的钢枪,忽然明白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憧憬:“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天安门城楼上的宣言穿越时空,与渣滓洞里的《黑牢诗篇》遥相呼应,最终化作我书页间跃动的阳光。
合上书本时,墨香犹在指尖萦绕。这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读懂了镰刀锤头旗帜下的铮铮誓言——原来那些舍生忘死的先驱者,早已把光明的种子播撒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只待春风化雨,便绽放出整个春天。
教师评语:
这篇习作以瑰丽的时空穿梭为经纬,编织出革命先驱的精神图谱。学生用“北平胡同的油印墨香”“长白山雪原的冻土豆焦香”等五感通感的细节,让历史场景跃然纸上;借“虚拟钢枪”与“书页阳光”的意象碰撞,巧妙连接了峥嵘岁月与当代少年,在诗意流淌的字句间完成了对红色基因的浪漫传承。文章既有少年特有的瑰丽想象,又彰显出超越年龄的历史纵深感。
作者: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小学 六年级 4班 欧阳颖韬;指导老师:黎远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