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构建起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当前,苏州正以制度型开放为突破口,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浪潮中重塑竞争力。从“世界工厂”到“科创枢纽”,苏州的转型不仅是产业升级的缩影,更是中国改革开放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跃迁的生动实践。
制度型开放的苏州实践
上世纪80年代,苏州凭借地理区位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探索对外开放。苏州工业园区的设立,是这一时期的里程碑事件。作为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来,便肩负着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历经30年的开发建设,园区积极探索开放与创新融合的发展模式,构建起“2+4+1”特色产业体系,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超5000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达189个。园区不仅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九连冠”,还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为苏州乃至全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树立了典范。
■苏州中央商务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苏州敏锐地捕捉到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推动外向型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一时期,苏州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交通、通讯等硬件条件,为外资企业入驻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份额,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苏州共创科技有限公司是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总经理沈志贤是苏州本地人,亲历了这座城市从“水巷枕河”的江南水乡向“数字之城”的蜕变历程。上世纪80年代,他记忆中的金鸡湖畔还遍布着连片鱼塘与桑基农田,而随着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启动,这片土地逐渐崛起为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科技高地。乘着政府推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指导意见》《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等政策东风,沈志贤创立了苏州共创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行业技术,积累了大量的世界领先产品研发和生产工艺开发的先进技术,逐步发展成为消费电子、智能制造和通讯连接行业的国际领先者。该公司早期从为欧美企业配套起步,逐步积累了技术和经验。通过与中兴、华为、三星等知名企业合作研发专利,成功将5G通道技术应用于中兴基站,解决了信号传输延迟问题,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也带动了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
“共创的快速发展,也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沈志贤告诉记者,企业发展中,当地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升级,还提供银行贷款等方面的便利条件,让企业可以安心搞研发、搞生产。
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苏州的对外开放步入全面深化与转型阶段。苏州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数字贸易与服务业开放的突破
苏州是对外开放合作的宝地。超1.8万家外企在此集聚,175家境外世界500强,在苏投资项目超过400个。累计使用外资超1600亿美元,居中国第三。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在中国经济开发区综合考评中,连续8年排名第一,2023年被联合国贸发会议评为“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中国唯一。
苏州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构建起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苏州工业园区构建的“2+4+1”特色产业体系,以及全市范围大力实施的“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加速构建“1030”产业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如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提升了苏州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在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记者看到巨型LED穹顶正循环播放着纳米粒子在血管内靶向治疗的微观影像,脚下透明玻璃地砖中嵌着1994年至今累计引进的4800个外资项目名录。当讲解员轻触全息沙盘,金鸡湖畔的楼宇群瞬间化作数据洪流,在虚拟空间中奔涌流动,展示着区域的创新活力与数字化转型成果。
苏州深知科技创新是提升开放型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创新平台和实施重大攻关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16%,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重大创新平台。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纳米新材料、高端科技仪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引进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424名,外国高端人才占全省1/5,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苏州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通过出台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扩大“一件事办一次”事项范围,构筑“1+10+N”助企服务网络,推行政策“免申即享”,升级综合金融服务等举措,打造“苏州最舒心”营商服务品牌。同时,建立健全招商团队,构建完善三级招商体系,积极探索招商工作改革,制定个性化招商模式,吸引了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和优质企业的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苏州市工业投资21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月度累计增速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亿元以上项目3267个,比上年增加116个,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5.9%,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个百分点。58个省重大、545个市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
双向投资与全球资源配置
苏州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历史机遇,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在共建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开展技术合作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苏州共创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公司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在澳洲成立公司,针对当地房屋特点研发家庭能源管理系统,并取得并网认证;在泰国设立据点,开展当地市场生意,既减少了贸易关税影响,又实现了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为苏州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苏州共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志贤告诉记者:“苏州近年推出‘外商投资便利化’等政策,对企业成长帮助很大,特别是税收优惠降低了运营成本,人才补贴为企业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跨境服务绿色通道让公司业务开展更顺畅,在国际竞争中,这些优势让我们更有吸引力。”
苏州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度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加强与上海等周边城市的产业协同和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苏州片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上海机场苏州城市航站楼功能不断迭代升级并正式启用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SZO”代码,成为国际航线“始发地”和“目的地”,进一步提升了苏州在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和开放水平。
同时,苏州片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探索制度型开放,围绕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推动苏州片区28项创新举措纳入江苏自贸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方案,大力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外贸转型升级和“苏州制造”品牌出海。同时,持续深化沪苏口岸业务协同,与上海机场集团、东航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加速推进前置货站建设并完成试运行,落地首单进口危险化学品海关便利化监管举措试点等,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博世新基地、博格华纳、泰科电子等行业龙头企业新建研发生产基地,以及众多新投资项目落地建设。
3月13日,在苏州市工信局公示的先进技术研究院名单上,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双星闪耀,恰似苏州开放型经济转型的微观注脚。
作为国内专业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思必驰聚焦语言计算领域,拥有全链路的智能语音语言技术,致力于为场景化智能终端和垂直行业领域的企业提供“云+芯”一体化服务,为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物联网终端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交通物流、地产酒店、政务民生、医疗健康等行业场景打造了多样化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加速全链路语音语言技术的产业赋能落地。
在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下,各行业垂直化、专业化、场景化、细分化的赋能需求日益强烈。思必驰建设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开放创新平台,将借助长江三角洲区域资源集聚和协同创新优势,依托江苏省的传统产业优势,以苏州为基地,提供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相关的创新服务。
“苏州的开放不是简单的政策优惠,而是一整套创新生态的化学反应。”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该公司开发语言大模型时,工业园区2公里范围内就能找到相关实验室,这种高密度创新要素配置,让技术迭代周期大大缩短。
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高精度、高性能和高质量微球材料研发和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全球能提供多品种多规格微球产品的公司之一。该公司致力于建设全球领先的纳米微球精准制备和应用平台,产品涵盖硅胶正相、反相、HILIC、手性填料、固相萃取、聚合物反相、离子交换、疏水层析、亲和层析(Protein A、金属螯合、苯硼酸)、复合模式、凝胶渗透色谱及特殊功能填料;提供色谱柱、磁珠、标准颗粒、分析检测、分离纯化实验技能培训及分离纯化整体解决方案。
这两家企业的进阶之路,既暗合苏州从外向型经济向制度型开放的深层转向,更昭示着中国科创力量通过自主可控技术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苏州方案,同时,苏州的开放基因正从“市场换技术”向“技术定规则”悄然进化。
制度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为了吸引外资,苏州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人才补贴等,降低外资企业运营成本,吸引高端人才汇聚。苏州共创科技有限公司便充分利用这些政策红利。税收优惠降低运营成本,人才补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跨境服务绿色通道让业务开展更顺畅,这些优势使其在国际竞争中更具吸引力,海外营收占比超30%。同时,“姑苏领军人才计划”为共创科技引进关键技术骨干提供了对接机会,虽然实际落地的人才不多,但也谈成了一些项目,这些人才在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中,为公司带来了新思路和技术理念。
同时,苏州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外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涵盖项目审批、土地供应、人才落户等环节。在土地供应和人才落户方面,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定制化服务,积极推动企业落地发展。此外,苏州市还通过设立国际合作服务中心,为外资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周期的境外投资增值式服务,高水平运营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等海外商务合作中心,筹划推动淡马锡中新生命科学园、吉宝绿色数码港等项目,进一步优化了外资企业的服务体验。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国家级经开区的领头羊,用30年实现了3个“超万亿”的瞩目成绩——累计实现税收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该工业园区外向型经济占很大比例,很多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已经进入了国际ESG规则的框架。
在这一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顺势而为,以解决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为目标,以企业的自身需求为切入点,搭建了ESG产业创新中心这一载体。2024年6月30日,苏州ESG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开园,《苏州工业园区ESG发展白皮书》作为全国首个区域白皮书发布,《经济开发区环境、社会、治理(ESG)评价通则》标准工作同步启动。
据了解,在ESG产业创新中心开园之初,就吸引了中建集成、御能永续、中诚信绿金、商道融绿等首批14家企业集中入驻。目前,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拥抱ESG理念,这也为企业和城市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积极影响。苏州工业园区ESG产业相关企业超过300家,营收达到500多亿元。
在苏州新建元零碳馆,记者看到,一幅由LED屏构建的“绿色金融地图”正滚动播放ESG投资案例。据工作人员介绍,该馆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资源对接中枢——上月举办的“苏港零碳·ESG产业交流会”便促成十余项技术合作,包括全球首个CESGA(注册环境、社会及管治分析师)认证课程的本土化落地。透过落地窗俯瞰金鸡湖,对岸的零碳示范建筑群已初具规模,新能源接驳车与碳汇监测塔构成未来城市剪影,恰似苏州写给世界的绿色宣言。
“在苏州ESG产业创新中心,目前已经形成了研究、咨询、评级、认证、培训、方案和绿色金融共七个和ESG相关的企业聚集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苏州将进一步巩固其在ESG领域的先行优势,成为连接国际标准与本土实践的桥梁,同时,通过推动ESG理念从“战略共识”演变为“行动共赢”,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苏州高度重视创新平台的建设,通过搭建各类创新载体,为外资企业提供研发、测试、中试等全链条服务。苏州工业园区内的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如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不仅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入驻,还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同时,苏州还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创新机构,如以色列英飞尼迪、美国IDG等,在苏州设立分支机构或合作基金,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技术支持。
记者观察
东莞要加强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制度型开放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苏州与东莞的共性在于都深度参与了全球产业链分工,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但在制度型开放的深度与广度上,苏州明显走在前列。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自建立之初就注重制度创新,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而东莞的开放更多依靠区位优势与成本优势,在制度创新方面相对滞后。
苏州在制度型开放上的突出特点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改革。通过建立“单一窗口”、推行“证照分离”等改革举措,大幅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同时,苏州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保护、争端解决等领域的制度创新,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相比之下,东莞的改革更多停留在单个领域、单个环节,缺乏系统集成。
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方面,苏州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在服务业开放、数字贸易等领域先行先试。而东莞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跨境数据流动、职业资格互认等关键领域需要加快突破。
东莞学习苏州,关键要在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上下功夫。东莞可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在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境金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开展更多先行先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时,要注重发挥制造业优势,在数字贸易、服务型制造等领域探索制度创新,为全国制度型开放贡献“东莞经验”。
策划:张树坚 雷石鹏 何其洁
统筹:敖剑锋 黄涛 殷昌盛 许愿坚 谢泽元 张村城
执行:尹金钟 张华桥 刘维佳 黄锦鑫 张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