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学子掀起科技风暴:“想让生活更智能、更美好!”
东莞+ 2025-03-23 11:36:21

东莞学生的科创脑洞有多大?

3月22日,2025年东莞市中小学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在大朗镇黄草朗小学举行。本次大赛以“创想、创作、创新、创造——迎接人机共智的美好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市356支队伍的750多名学生同台竞技,探索信息科技的无限奥秘,掀起了一场创意爆棚的科技风暴。

参赛学生发挥创意,一展身手

东莞市中小学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是东莞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中小学信息科技创新活动,已成功举办25届,推动一批批学生在省赛、国赛中崭露头角。

今年,大赛收到各镇街(园区)、直属学校推选的大量优秀作品,涵盖各学段,质量显著提升。大赛设置智能机器人、乐高FLL、智能博物、AI元宇宙数字孪生挑战、人工智能现场协助挑战等十大竞赛项目。采用“现场命题+答辩路演”模式,是今年起数字创作类项目的一大亮点,重点考查选手跨学科知识整合应用能力、批判性思维与敏捷开发能力。

比赛现场,学生们打破传统思维,发挥无限创意,在现场设计、制作、分享过程中,创造出更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作品,展示自己的信息科技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在3D航天创意搭建挑战赛中,大朗镇黄草朗小学二年级学生叶展政操控小车在地图上完成太空资源采集的任务,把不同颜色的资源块放到指定的位置,然后让小车返回空间站,因为用时最少最终获得一等奖。他说,获奖是对自己的鼓励,会保持对科技的兴趣和热爱,学习更多3D建模、人工智能的知识,参加更多的项目和比赛。

“非常开心,我在比赛中学到了很多,会继续努力。”经过小组赛、半决赛、决赛的激烈角逐,东莞中学初一学生蔡承熙和队友获得人工智能现场协助挑战赛一等奖。比赛时,不同功能的竞技机器人在赛场上各司其职,选手们远程遥控下攻击敌方机器人和基地,比赛结束时,基地剩余血量高的一方获得比赛胜利,极具观赏性和技术性。“未来,我会希望学习更多的人工智能知识,通过发明创造,让生活更智能、更美好。”蔡承熙说。

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当前,科技创新按下“快进键”,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相关应用场景也在不断丰富。从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到智慧城市重塑社会治理格局,再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认知革命,这些颠覆性创新正以指数级速度重构社会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今年,广东省、东莞市将人工智能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不仅彰显了人工智能的深远影响,更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立足人工智能时代,东莞举办全市中小学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正当其时、十分必要。这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具有多元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本次大赛主题紧密围绕人工智能,人机共智的未来,关键在人类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市教育局四级调研员林勤表示,东莞深知培育创新型人才对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东莞教育系统持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模式 ,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省教育厅事务中心应用推广部主任杨明欢认为,东莞以“世界工厂”向“智造名城”的华丽转型,生动诠释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的城市新范式,这里不仅有全球最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还构建了从基础教育创新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创生态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沃土。

奇思妙想铸就大湾区科创脊梁

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多支队伍脱颖而出,获得推荐参加省赛的资格。

“比代码更重要的是人文的温度,比算法更珍贵的是创新的勇气。”作为承办方,大朗镇黄草朗镇小学校长陈爱华对本次大赛中学生的精彩表现感受深刻。她说,参赛学生用科技呈现对生活的观察,用创新表达对世界的善意,每一颗童心都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力量,期待少年的指尖划过键盘,敲击出的不仅是精妙的程序,更是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质未来。

林勤寄语东莞学子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享受科技创新乐趣,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希望老师们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体验信息科技创新魅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思维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杨明欢表示,本次大赛是践行教育强国战略的东莞担当,是粤港澳青少年协同创新的重要教育平台,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创新实践,将促进三地青少年学生的同台交流,在“五育融合”中培育学生的数字化胜任力与未来领导力。

“今日湾区少年的奇思妙想,终将铸就明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脊梁!”杨明欢期待,参赛学生以“敢闯无人区”的勇气探索科技前沿,让今天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看到的量子计算机,成为明日改变世界的工具;教师把握“新质教育生产力”发展脉搏,培养具有创新洞察力的未来工程师;东莞深化“以赛促创”机制,推动优秀作品通过专利申请、转化等平台实现价值转化。

文字:刘召 图片:刘召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