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气温回升,雨水增多,草木生发,山林丛间各类野生蘑菇也渐渐开始“冒头”。春季景色优美,市民选择外出踏青增多,误采食野生毒蘑菇引起的中毒风险也相应升高。
为提高市民对野生蘑菇中毒的防范意识,预防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3月20日,东莞市食品药品高质量发展工作专责小组印发《关于加强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通知》要求,各单位、各部门需深刻领悟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视为工作的核心与重中之重。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协同推进防控工作,着力构建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战斗阵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预防野生蘑菇中毒作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和公共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完善常态化的宣传预防、应急救治、防控保障等机制,强化防控宣传,常抓不懈,做到“早部署、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相关中毒事件发生。

《手册》强调,应对广东分布的剧毒种类和经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特别提高警惕。因为中毒死亡概率最高的是鹅膏属的种类,所以必须认识此类蘑菇的主要特点:担子果伞状、肉质,菌盖常被各式菌幕残余,有菌托(有时菌托不明显,成为菌柄膨大的基部)、有或没有菌环,菌褶白色,地生,常与壳斗科的植物共生。环柄菇类的特点是长在有杂草等腐烂有机物的地上,菌褶通常为白色、浅黄色至淡黄绿色,有明显的菌环,过去都称之为环柄菇属,现在已分为多个属,这几个属都有一些有毒的种类,铅绿褶菇就属于这类真菌。长在牛马等畜粪上的蘑菇,毒菌的比例相当大,虽然它们在分类学上分别属于不同的类群,但其毒性都较为相似,通常能引起神经性中毒症状为主,也能引起胃肠类型中毒。
野生的蘑菇更鲜甜?事实上,野生蘑菇并不比人工种植菌类更鲜甜,有些甚至有苦涩味。
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所副所长、食品安全专家黎虎表示,每年的3-9月是我市野生蘑菇生长的高峰期,也是中毒事件的高发期,中毒的重点人员是外来务工人员。
黎虎提醒市民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在野外游玩时务必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切勿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预防野生蘑菇中毒,要谨记“三不要”原则。一是不要采摘。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看起来与食用菇相似的蘑菇更不能掉以轻心。二是不要购买。不要在路边摊贩随便购买野生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菌,不要偏听偏信,轻易购买,尽量选择常见品种。三是不要食用。不要食用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菌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避免发生集体中毒事件。
“辨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目前没有简单可靠的方法,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不采、不买、不卖、不吃。”黎虎强调,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疑似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