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长安处处生机盎然,爱绿、植绿、护绿蔚然成风。3月14日上午,长安镇开展“我为全运种棵树”2025年全省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暨五级林长植树活动,厚植长安生态底色,进一步推进绿美长安生态建设。
植树活动是全民共建生态文明的一个缩影。生态环境可以视为一种普惠性的公共产品,保护环境、生态建设的主体,除了政府,还有普通公民。当普通市民参与植树活动,他们就不再是单向接受生态建设成果,而是亲身参与了生态建设。从“置身事外”到“置身事内”,生态文明建设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共建,绿色发展理念悄然融入社会肌理。理念更新、人心一变,从“种树”到“种心”,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已从宏大叙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方式。
像长安这样的制造重镇,城市生态文明的嬗变,除了上述理念和人心之变,另一条明线,就是生态文明与发展模式更新的深刻耦合。到了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段,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城市品质提升迫在眉睫,与高端产业层次相匹配,生态文明必然是重要议题。对于这种发展历程的转换,长安必然感同身受。曾几何时,深受茅洲河污染困扰的长安,壮士断腕、霹雳治污,从根本上扭转了污染状况,河清岸美、焕然一新,全镇发展的“短板”一朝成为“潜力板”。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长安在治理污染的基础上,将生态空间与产业布局统筹考虑:北部总部经济生态片区,依托莲花湖绿道,集聚总部经济、行政服务等功能;南部高端智能制造片区,通过TOD开发,推动轨道站点与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无缝衔接。创新要素综合引领带、城乡风貌提升带、产城融合发展带,将城市更新、产业升级与生态建设串联成网。“生产、生活、生态”重构融合策略,使长安在土地开发高强度的约束下,仍能为新动能成长释放发展空间。绿色发展理念赋能产业升级,同时,生态态环境的改善也显著提升了土地价值,社区集体和村民因此受益,全镇发展后劲更足、更可持续。
“千亿镇”新起点,“绿色引擎”更澎湃。从茅洲河畔的碧道,延伸到莲花山的生态屏障,从智能制造的“科创森林”,到安居乐业的品质空间,绿美长安不仅是城市形态的重塑,更是发展逻辑的革新。当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当绿色成为最鲜明的发展底色,这座湾区重镇的持久高质量发展就是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