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广东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动员暨农业文化遗产专题培训班在东莞开班,来自省内21个城市的农业农村部门有关分管领导参加培训学习。这是对东莞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充分肯定。
广东着力保护传承岭南农耕文化
今年《农业农村部落实中央一号文的实施意见》提出,“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组织农耕文化资源调查,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实施‘农遗良品’优选培育计划。”2025年农业农村部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十项重点工作中,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农耕文化展示传播、加强优秀农耕文化作品创作三项都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
岭南地区的农业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是中华农耕文明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目前在广东还只是“落地生根”,还没进入“遍地生花”阶段。与浙江等先进省份相比,无论是遗产数量、还是机制建设、资源挖掘等方面,广东还有不小的差距。
对标先进,加速破局。今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继续把岭南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纳入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准确掌握传统农业生产系统的基本情况、分布状况和濒危程度,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与传承工作夯实基础。
当前,正值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期。在东莞举办培训班,一方面是东莞在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卓越成效,方便全省兄弟城市一起交流学习。另一方面,东莞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持。邀请的授课老师都是在农业文化遗产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理论造诣高,实践经验丰富。通过培训交流,有助于挖掘更多的岭南特色农业文化遗产。
东莞传统农业产业焕发新活力
作为世界制造名城,东莞高度重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深入挖掘荔枝农业文化遗产各方面的价值,以创建国家级岭南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契机,出台荔枝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措施,打响了荔枝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
其中,东莞荔枝种植尤其重视技术的继承创新和新品种的培育,选育出的荔枝新品种占全国新选品种的六分之一,全市优质荔枝占比超85%,位居全省前列。2020年1月,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东莞)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1月,更是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作为全国知名的荔枝产区,东莞高位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编纂《东莞荔枝》专著,莞荔品牌愈发响亮。东莞从过去农业大县发展成为国际制造业名城,成为在全省挑大梁的经济大市,同时,也走出了一条工业和农业并存、都市和田园互映、居民和农民共荣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中,东莞仍然坚守农业的传统,积极挖掘、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荔枝、香蕉、莞香等传统农业产业焕发了新的活力。当前,东莞正积极利用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东莞)以及“高端荔枝出东莞”金字招牌,努力把小荔枝打造成为富民兴村的“幸福果”“致富果”,这些经验做法已经具备较好的示范推广价值。
专家声音
华南农业大学赵飞:突出岭南特色项目,挖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工具、是抓手、是理念,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是目的。当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竞争激烈,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3月20日,广东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动员暨农业文化遗产专题培训班上,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课题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赵飞现场开讲“我省重要农遗申报的若干注意事项”。
“‘农遗’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粹,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赵飞分享了历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与认定情况。从数据可见,每年的批准比例有所不同,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申报赛道“车满为患”,竞争相当激烈。
如何脱颖而出?赵飞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高度重视材料的学术质量,遗产主导要素的选定要少一些考虑“特产”“非遗”“文物”,多一些考虑“传统农业系统”,内容要着重展示出“地方性”的农耕智慧和乡土文化。二是要突出具有岭南特色的项目,广东农耕文化开放包容,既有古南越遗传,又深受中原文化哺育和外来文化影响。这些“岭南特色”往往是申报的“加分项”。
当然,申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是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唯一路径。赵飞特别提醒,当前可以在农耕文化资源的普查、科普与活化利用等方面多做一些文章、多下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