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大朗镇崇文小学 黄顺华《双城记:我的水乡与山城交响诗》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3-18 17:08:53

晨雾未散时,我总爱站在麻涌河涌边的石板路上。芭蕉叶托着露珠簌簌作响,远处祠堂飞檐挑起的第一缕霞光里,早起的龙舟队正划破如镜的水面。而当暮色漫过大朗凤凰山的荔枝林,我常抱着学生们的作文本走出校门,看毛织商户门前新挂的霓虹招牌次第亮起,像一串跃动的诗行。

【水乡的基因密码】

在麻涌当小学徒的岁月里,我的语文课总带着蕉叶的清香。每年端午前夕,阿公会摇着蕉叶扇教我唱龙舟调:"四月龙头随浪摆,五月龙船扒出街..."如今带着学生做非遗课题时才发现,那些镌刻在蚝壳墙上的广府童谣,早在我童年的摇橹声里就种下了文化根脉。周末总要去华阳湖畔的粤剧私伙局,看昔日同窗褪去西装,披上蟒袍便成了《帝女花》里的周世显。当水袖拂过智能控温的玻璃戏台,我忽然懂得:所谓乡愁,是把古榕树下的石板凳变成了记忆的U盘。

【山城的生长年轮】

二十四载春秋,我见证了大朗从"荔枝山"到"时尚城"的蜕变。那年教《荔枝蜜》课文,带着孩子们在屏山荔枝林现场教学,有个孩子写道:"剥开红云般的果壳,尝到了阳光的甜味。"如今这片果园成了产教基地,学生们能用AR技术给千年古荔做"体检"。最动人的莫过于深冬的毛织交易会,看我的学生家长——曾经的挑纱女工,如今用流利英语向客商介绍智能针织技术。篮球场的声浪永不停歇,从我们教师队的友谊赛,到CBA的镁光灯,每一次投篮都在续写这座小镇的奋进史。

【双城间的教育诗行】

我常在课堂上铺开手绘的双城地图:用麻涌蕉叶拓印的作文笺上,孩子们写下大朗毛织市场的见闻;把大朗荔枝核串成算盘,教学生计算麻涌龙舟的航行速度。去年领着"小推荐官"们做研学项目,孩子们用无人机拍下麻涌龙舟竞渡的浪痕,再用大朗数码印花技术制成丝巾,系在即将出口的毛衣礼盒上——那抹水纹,是两座城镇共同的文化胎记。

每当轻轨穿过莞香山林,我看着车窗上流动的风景:这头是麻涌新建的智能农业园里,无人机正在为百年蕉林授粉;那头是大朗毛织博物馆中,白发匠人正在教机器人穿针引线。二十四载光阴教会我,最好的教育不在书本里,而在读懂脚下土地的生长密码。若您来东莞,请一定尝尝我的"双城茶"——左手斟一盏麻涌香蕉黄酒,右手奉一碟大朗荔枝蜜饯,这滋味,便是岁月写给东莞最美的情书。

作者:东莞市大朗镇崇文小学 黄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