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苏州 挑大梁① |解码“最强地级市”背后的科创推力
东莞+ 2025-03-18 08:52:33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东莞日报社派出全媒体采访团队,赴苏州调研采访,今起推出“学苏州 挑大梁”系列报道,聚焦苏州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对外开放、文化赋能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敬请垂注!

 

科技创新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引擎。

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和238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厚积科创资源;全球借“智”,获省认定的外资总部机构累计227家,推动外企本土化创新发展——在科技创新领域,苏州以开放创新的城市基因,战略借势,全球借“智”,成长为“地级市天花板”,常年跻身全国前四。

当前,苏州坚持开放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动创新要素加速汇聚、衍变,培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2025年,苏州将以打造全球科创新高地为总目标,深入实施“五大行动”,全方位提质增效,激发新活力,实现新突破。

战略借势,全球借“智”,成就“地级市天花板”

西北工业大学海洋研究院成立、哈工大苏州研究院合作签约、湖南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揭牌,三所“985”高校落户——这是2022年11月1个月时间里,“最强地级市”苏州上演的城市故事,这也是多年来苏州“狂揽”大学、大院、大所的一个生动注脚。

“苏州的创新之路就是大院大所合作之路。”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在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上的一次发言时指出。

走进苏州科技城大院大所展厅,迎面而来的院所列表格外引人瞩目。梳理可见,从2006年11月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四研究所苏州中心挂牌,到2008年11月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揭牌,2011年2月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再到2023年9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正式启用……截至目前,苏州已拥有36所高校,与238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建设各类产学研创新载体。

其中,中国科学院效应明显,在苏州载体机构共34家,引进孵化780余家科技型企业落户苏州,建成各类创新载体超过70万平方米。

“双方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以来,在重大项目承接、高端人才引进、新兴产业支撑等多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科学院与苏州市在北京举行的科技合作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苏州把深化“院所合作”作为汇聚创新要素的重要抓手。2020年,《苏州大院大所合作政策》出台,从载体建设、人才支持、基金支持等多个方面支持大院大所在苏州深耕发展。

自1998年开始,国家将中国科学院作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开启了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新热潮。也是在1998年,苏州与中科院签署合作协议,为院地合作开辟了一条“黄金跑道”。

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引入大学、大院、大所创新资源、智力支持,苏州这一“最强地级市”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以开放之姿走到了时代前列。

外资研发中心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2月,在苏州工业园区,博世中国新数据中心和大金苏州研发中心大楼先后启用。这是两家外资巨头分别于1999年、2003年落户当地以来的又一次追加投资。

近年来,空客、大金、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企业研发载体落地苏州。苏州获江苏省认定的外资总部机构累计达227家。

当前,苏州拥有苏州工业园区的中新合作优势,“德企之乡”太仓集聚超500家德资企业的优势,苏州高新区集聚近800家日资企业“日资高地”的优势,以及昆山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山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双区联动”等优势……目前,苏州共有1.5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外资高新技术企业1506家,占比接近十分之一。借助全球范围内的优质合作伙伴,成为苏州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国务院2023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指出,外资研发中心作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的优势平台,已经成为我国开放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苏州制定了支持外商投资设立和发展研发中心的19条措施。当时,苏州的外资研发中心已占江苏省一半以上。

全球借“智”,借助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之力,苏州走到了前列!

近日,《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5)》发布,苏州在2024年度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继续稳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在地级市排名第一。

在科技创新领域,苏州已经成长为“地级市天花板”!

2025年,《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出炉,苏州城市定位升级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在当前国务院批复的“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还有两个,分别是江苏省会南京、浙江省会杭州。苏州城市地位的跃升可见一斑。

开放创新,培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

探寻一座城市的基因,需要回到历史的昨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周六下班的时候,在上海各大长途汽车站、轮船码头、火车站,就会迎来一群群年轻人,奔赴苏州等地,指导生产、传授技术。第二天下午,他们又匆匆返沪。

这是长三角经济区著名的“星期日工程师”,构成了改革开放初期此地企业家们的共同记忆。

庄瑞云是“星期日工程师”的一员,1992年,苏州市吴县黄桥镇占上村想要对接一个有技术含量的项目。“我第一次到村里去,他们扛着红旗、敲锣打鼓来迎接。我在学校教的是厚膜集成电路课程,这个工艺当时在社会上也很稀缺,于是我指导村里建了厚膜集成电路的生产线。”庄瑞云表示。

庄瑞云在讲述时表示,“那时候,我差不多一周要跑三次村里,一大早先搭火车到苏州,然后骑上寄放在火车站附近的自行车往村里赶,一路都是土路,颠簸得很,要骑上一个多钟头。”

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借助上海经济技术的辐射和扩散,形成“星期日工程师”的现象级事件,到全国范围内引入大学、大院、大所,跃升为“最强地级市”,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四,形成另一个“现象级”事件,到创新氛围持续优化,外资外企纷纷设立研发、总部机构,“聚天下英才”……“现象级”事件的背后,是苏州开放创新的城市基因。

对于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外力”仅是破局起点,实现从“借势输血”到“内生造血”的范式跨越,方为城市创新动力持续奔涌的核心密钥,是一座城市科技创新持续澎湃向前的关键一步。

2006年,当大多数人还分不清纳米和大米区别的时候,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已经落户苏州工业园区。

2007年,徐科创业成立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国际上率先生产出4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用户覆盖全球80%以上的研发机构和企业。

这是纳米城发展的一个缩影。2024年,苏州市纳米新材料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1500家,核心企业727家,其中297家规上工业企业产值1789.5亿元,同比增长18.4%。

■纳米真空互联实验室

徐科谈及落地苏州发展的原因时表示,“因为纳米城政策、产业不断完善。做基础研究的、做应用研究的、做产业开发的、来创业的、做产品的,总能找到一个载体。”

从“星期日工程师”到纳米行业,从0起步到发展为千亿级产业,可以洞见苏州坚持开放创新的城市进阶之路,更可洞见苏州从政策支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多维施策,培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的切实举措。

除了落地国家、省的政策之外,苏州科技创新的政策持续“加码”落地,推出包括创新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实施意见,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管理办法、科技服务业发展先导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体系。

以过去的2024年为例,苏州市出台《苏州市实施“八大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重点聚焦企业培育、技术攻关、载体支撑、人才引育、要素集聚等五个方面,修订出台《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实施“海外、未落户”专项,探索实施龙头企业“举荐制”;制定《苏州市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年行动方案》,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80%,首次实施外资企业创新专项……

政策引领,人才加速汇聚。截至2024年7月,苏州人才总量达39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达42万人、高技能人才达101.42万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引擎”更加强劲。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当前,苏州拥有2.5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了全社会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工业技改投资“三个千亿”;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6家,跃升至全国第一。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苏州重点从成果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端’发力,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徐积明介绍,深度挖掘企业技术需求,苏州系统梳理全市400多家实验室、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按产业方向、以科创联盟形式进行整合,全力打造“一产业细分领域一科创联盟”,引导联盟服务企业。

近年来,苏州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能,确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聚焦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方针,建立起“政、产、学、研、金、介”联动的全面合作体系,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合作、科技金融引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战略借势,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全球借“智”,外企研发中心本土化创新,内生协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衍变,苏州以开放创新之姿,实现从对外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能力跃升……苏州坚持开放创新,培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培育新质生产力。

“双向奔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落地才是硬道理。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的双向奔赴才能最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业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世界性难题。在一条长长的创新链上,如何让科技之光照入产业的现实?

2024年6月,苏州科技大学校长顾菊平多了一个新身份——中国(苏州)光子产业科创联盟理事长。这一联盟吸引了太湖光子中心前沿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苏州纳米所等25家研发机构及首批31家龙头企业参与。

“研发机构牵头联合、核心企业支持协助、全产业链积极参与、服务机构赋能支撑,这种‘组团式’‘全链条’‘全周期’的创新,正在苏州全面铺开。”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苏州坚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率先在江苏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目前,苏州创新联合体已实现全域全产覆盖。截至2024年底,苏州已累计建设培育市级创新联合体235家,呈现“1-2-3”的资源格局,即参与单位中,国内外各类领军企业超1000家、科研机构超200家、高校院系超300家,预计将实现“百亿投入,千项攻关,万件专利”的创新成果突破,即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百亿,组织核心技术攻关破千条,各类专利申请过万件。

创新联合体的持续探索,成为苏州响应“挑大梁”时代课题的新倚仗。今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科技变革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支撑。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苏州将深入实施科技企业领航、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创新平台赋能、创新人才引领、创新生态优化等五大行动,力争全市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抢抓时代机遇,引入大院大所,到创新要素集聚发展、蔚然成势,从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到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常年高居全国前四,从外企的工厂设立到研发中心的纷纷落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从电子、机械、食品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擘画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等未来产业图谱……苏州,这座千年古城,从人间天堂迈向科创天堂,其进阶之路,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在城市的竞合态势下,一场以开放为帆、以创新为舵的全局性变革,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

记者观察

科技创新路径的共性与破局

作为全国两大制造业重镇,苏州与东莞同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却在科技创新赛道上走出了不同路径。苏州以“最强地级市”之姿稳居全国科创第四,东莞则面临从“世界工厂”向“创新高地”转型的挑战。两城对比,既有共性经验可循,亦有差异需差异化破题。

苏州与东莞的科技创新均根植于深厚的制造业土壤。苏州依托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培育了1.57万家高企;东莞则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为主导,拥有超1万家高企,两城均通过“产业需求牵引创新”实现技术迭代。

此外,政府强力推动是共同特征:苏州以政策支持大院大所合作,东莞则以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布局大科学装置,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府主导模式。

差异之处在于,资源禀赋与创新生态的错位竞争。

苏州的独特优势在于“大院大所+外资研发”双轮驱动。其与238家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同时借力227家外资研发中心,并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而东莞的高校资源相对薄弱,外资研发机构布局较少,更多依赖本土产业链协同创新。此外,苏州通过苏州工业园区等载体实现“产城人”融合,东莞则需破解“产业强、城市配套弱”的短板,提升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东莞如何学?

苏州的“大院大所”模式难以复制,但东莞可借势粤港澳大湾区,深化与香港、广州、深圳等高校的“飞地合作”,在松山湖、滨海湾等平台建设联合实验室,推动广深科技成果在莞转化。

激活外资研发潜力。东莞外资企业超1.39万家,但研发投入强度低于苏州。可借鉴苏州外资研发中心专项政策,针对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优势领域,鼓励外企设立区域性研发总部,推动“制造基地”向“研发+制造”双基地升级。

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苏州通过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留住人才,东莞可探索产业人才定制化培养,联合职业院校定向输送技能型创新人才,同时以低成本创业空间吸引青年科创团队。

学习苏州并非简单复制,而是立足东莞实际,将“制造基因”转化为创新动能。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框架下,通过差异化策略链接湾区资源、激活外企潜能、重塑人才生态,东莞有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创突围之路。

策划:张树坚 雷石鹏 何其洁

统筹:敖剑锋 黄涛 殷昌盛 许愿坚 谢泽元 张村城

执行:尹金钟 张华桥 刘维佳 黄锦鑫 张伊琳

文字:资深记者 张华桥 图片:张伊琳 视频:黄锦鑫 张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