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文旅地图游莞城① | 老字号:旧时光里永不落幕的温暖
东莞+ 2025-03-17 19:02:35

编者按

如果说,东莞是一本厚重的典籍,那么莞城无疑是其中的“扉页”。

老字号的吆喝声、骑楼下的肠粉香、东莞可园的蕉叶影、人民公园的晨练号子……它们不是散落的句点,而是千年莞城绵延不断的破折号,引向历史与当下的每一次对话。

近期,莞城推出了莞城文旅地图,用五把钥匙打开这座城的记忆匣:「老字号」「打卡·莞」「文体·莞」「美味·莞」「商贸·莞」。

此刻启程吧,跟紧这份文旅地图,在东莞的城市原点上,踩出你自己的年轮。

当西城楼的影子,悠悠地漫过骑楼街的青砖,当东江水的波光,轻轻映亮千角灯的流苏,莞城的老字号们,正以独特的方式丈量着时间的刻度。

从清晨的第一缕微光,到深夜温暖的灯火,从舌尖的一口酥脆,到唇齿间的一盅浓香,这些隐匿于市井街巷褶皱里的老铺,凭借百年烟火,书写着一本无需任何注解,却道尽莞城生活的生存辞典。

莞城的清晨,是被老字号的手作温度温柔唤醒的。晨雾尚未散尽,珊瑚路上华洋饼家的玻璃柜已亮起暖光。自1984年开业至今,芝士始终选用安佳品牌,鲜鸡蛋、面粉、糖等原料,样样真材实料。烤出的金黄焦斑,恰似岁月亲手烙下的印章。

旨亭街排骨饭的蒸笼早已垒成小山,瓦钵中,米饭浸透着浓郁的肉香,刚蒸好的排骨滑嫩多汁,在腾腾热气中轻轻颤动,也承载了半条街的家长里短。

可园北路上,铁板“滋啦”一声,划破了清晨的寂静。黎姨鸡蛋仔的蜂窝铁模,在炭火上翻转了几十年。那焦糖色的脆壳里,藏着莞城人共同的童年记忆:阿婆牵着孙儿站在摊前,恍惚间,与三十年前女儿踮脚张望的身影悄然重叠。

日头缓缓爬上中山路的满洲窗,中山餐馆的烧鹅历经16道工序精心烧制,外皮薄而酥脆,鹅肉紧实入味。几张红色圆桌搭配塑胶凳子,墙上悬挂的牌匾,默默记录着它收获的荣誉,这一切,远比任何史书都更懂莞城商贸的兴衰变迁。

不远处的老莞诚饭店,青砖墙内弥漫着民国时期的余韵。上百种莞邑传统美食小吃,在不同时节,于此手工制作。饭店第四代传人笑着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整个东莞,我们店的莞邑传统小吃种类是最齐全的。”

当夕阳的余晖,为扎根在莞城博厦社区的楼房镀上一层金边,欧雅咖啡的虹吸壶开始吞吐着往昔的故事。咖啡豆的焦苦中,沉浮着二十余年的朦胧剪影。这里仿若一座咖啡文化博物馆,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收藏品,让东莞人逐渐认识到,咖啡也能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夜晚的莞城,故事往往在志亮牛杂的浓汤里落下帷幕。推车前悬着的暖黄灯泡,宛如新城暗夜里永不熄灭的旧灯塔。牛肺在汤锅中起起落落,剪刀“咔嚓”作响,剪开了莞城学子们读书时的共同回忆。

值得一逛的,还有王藻记花灯、日兴糖果、东方红照相馆、旗峰腊味……这些老字号各有独特之处,但它们共通的是,拒绝成为被束之高阁的标本:旗峰腊味把东莞腊味推向了全国市场,王藻记花灯的传人走进了校园课堂授课,日兴糖果搭建了线上购买渠道,东方红照相馆在东莞记忆首开区继续迎客。

在变与不变的交织拉扯中,莞城老字号教会我们:所谓乡愁,不过是旧门帘掀开时,那声永远温热的“返来食饭啦”。

 

文字:记者 叶可欣 图片:叶可欣 莞城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