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写作是近年来文学界出现的一种写作和出版现象,而东莞这座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的“双万”城市,近年来同样涌现出广受关注的“素人写作”现象。

它体现了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文艺创作方式,表述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均为普通人,充分释放了大众的文字书写潜能;也是东莞这座城市的底色及其数十年间培育丰厚创作土壤的自然结果。
与此同时,这些素人写作宛如一股清流,用纯粹的笔触书写平凡生活中的温暖与烟火气,呈现出来的是东莞这座城市的精神和温度。
因此,这是一场东莞文学场域的人与城双向奔赴的温情样本。
继打工文学后,素人写作在东莞崛起
近年来,随着“新大众文艺”的热效应的产生,作为其分支的“素人写作”,在东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王德山(洪湖浪)、邝美艳、温雄珍、黄建东、李志仙(柳雁)、张昭强(依屯)、李焕文(瓦力)、曾为民(田文宪)、黄立明(黄冈)、熊锋(苏烛)、张玉成、王瑛等许多扎根在基层的作家,纷纷被召集起来,推到了媒体的镜头下,呈现在了人们的视听中,人们才真切地发现,这些默默无闻的写作者有多么的励志。
没有文学背景,没有写作经验,“我”成为书写的主角。这些本质为新大众文艺写作者群体,年龄涵盖了“60后”至“00后”,涉及多个行业,有工厂工人、销售、地摊小贩、清洁工、蔬菜批发员等等。其中,邝美艳的散文集《流水线上的青春》,温雄珍的《迷宫》系列诗歌,黄建东的长篇小说《狮子洋上》及创作中的长篇小说《杂货铺》,田文宪的《我不敢随随便便扔石头》系列石头主题诗歌等,更是与东莞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同时,这些素人写作者代表虽然低调且沉默,但在多年的文学坚持过程中,也纷纷写出了成绩。如来莞25年的邝美艳,从工厂流水线做起,不经意间萌生文学梦想,自觉观察城市劳动者生活,融入个人散文中,在众多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入选多个选本,获过首届、第二届全国轻工产业文学奖散文奖,第二届孙犁文学奖一等奖等,还入选广东团省委“圆梦计划·北大100”首批免费学员,进入名校读书。

“90后”青年诗人熊锋作为一名东莞“漂二代”,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到父亲的工厂打工,大学毕业经历短暂的“北漂”后定居东莞,从事教培工作,这些经历成为他写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代表作品有《绝对之诗》《极境之诗》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法等语言。
本土网络作家李焕文,少年时因病耽误学业,后来在网络小说中寻到慰藉和出路,已在起点中文网创作《黎明医生》等长篇小说8部共1100万余字,作品粉丝破百万,总付费阅读破千万,全网点击量破亿,是阅文集团2019网络文学“十二天王”之一。

东莞市作协主席、评论家胡磊介绍起东莞的素人写作者往往“如数家珍”:在菜场卖菜的黄立明,最先是由东莞市文联的保安推荐的,两人同是湖北老乡;网络作家“求无欲”白天睡觉、晚上“不知所终”,当他把一辆皇冠轿车开回村里,村里人还怀疑是他“偷的”……在东莞这座丰富多元、包容开放的城市,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文艺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的时代,每个人都是隐形的写作者。“东莞有庞大的素人写作者,隐形写作者,你晚上出来散步的时候,那许许多多亮灯的房间里,就有很多不知名的写作者在伏案创作。”
温热烟火气,东莞素人写作具有时代意义
其实,这些众多的东莞素人写作者,不仅是东莞“2亿分之一”建设者和“新大众文艺”创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植根于东莞广阔创作土壤,用真实性笔触、原生态信息从事业余写作的文学创作者。用胡磊的话说:他们都是新大众文艺最真实的创作者,往往对文学毫无功利,有的只是内心向善、向上,有的是岁月静好,用最纯粹的笔触,去书写温热生活的烟火气,因此呈现出来的是东莞这座城市的精神,这座城市的温度。

只有小学文化的温雄珍从2000年开始在企石综合市场摆地摊,晚上兼职烧烤店店员。谈及早年间独自带两个孩子并照顾生病丈夫的往事,她眼含热泪。生活的磨难并没有令她屈服,对文学的热爱始终让她积极向上:“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都要努力向上,开心健康。”近一两年来,在市作协的关注和推荐下,在《诗刊》《作品》发表作品,在诗坛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诗歌对我而言是心灵的救赎和可以安放生活的港湾。”她表示,作为一名“素人写作者”,她的作品坚持“素”与“朴”,坚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书写他们的故事,并期待让作品多点温暖,少点悲伤,用充满温热生活的烟火气内容去温暖别人。
胡磊在其评论文章《温热生活中的蓬勃烟火气——温雄珍诗歌印象》中认为,温雄珍的诗歌有助于我们重新发掘后打工时代东莞文学的另一侧影。他多次通过这些分布在东莞各地各行各业的写作者的作品中发现,东莞写作者通过底层化、疏离化、边缘化的方式,重申东莞文学的地域文化质感,早已跳脱出早期的“苦难叙事”和一味强调新工业文明书写特质的写作范式,走向缤纷而多元。

现居东莞虎门的清洁工王瑛,在直面劳苦工作和职业偏见的同时,依旧握笔记录生活,写出了《清洁女工笔记》等代表作,不仅被《作品》杂志选中刊发,花城出版社也有意为其出版。《作品》杂志的推荐语上说,“她的文字质朴自然,既有对保洁生活的如实记录,又有从低处的生活中生出对星空的渴望,正是这对星空的渴望,让我们对她笔下的保洁员生出了格外的敬意。她写的是‘小人物’,更是灵魂丰满的大写的人。她的文字有着毛茸茸的生活质感,正是这质感,使得文中偶尔对星空的仰望显得格外真切动人。”
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在3月2日东莞市文联举办的“城里的阳光·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座谈会上表示,在如今高度流动的、复杂的社会中,素人写作有助于打破人们仅以职业身份产生联系的局限,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打开、交流,穿越社会身份的藩篱,实现相互认识和联结。
因此,东莞的“素人写作”不仅涉及群体广泛,在这个时代也具有特殊意义。

活力东莞,为素人写作提供丰厚的创作土壤
曾为民曾参加过玉兰大剧院的建设,3月8日晚,他受邀参与东莞主办的“寻找2亿分之一”活动,并观看音乐剧《东莞东》,不仅是一次故地重游,也在作品中被勾起往昔青春奋斗的记忆,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曾为民在石材厂工作,长时间与石头、石材打交道,便创作了以石头为题材的诗歌作品400多首。作品曾在《诗刊》《诗收获》发表,有代表作《我不敢随随便便扔石头》等。“在打工的过程中,文学常常与生活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东莞文学氛围厚重,是一片文学湿地,给予我这样的草根作品丰富的营养,如今的东莞更是一片文学湿地公园,能作为这里的一根小草,在这里写作、修行,是一件加倍幸福的事情。”曾为民说,在东莞打工比哪儿都好,工厂包吃包住,物价适宜,节奏舒适,城市宜居。这里开放包容、重视文化,是文学乐土,不仅可以让他在工作之余放下身心去创作,也让他的作品充满积极乐观的正能量。
像曾为民这样的素人写作者,在东莞这座新晋“双万之城”正变得越来越多。这座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的“双万”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有超过2亿人在东莞工作过、建设过、奋斗过。同时,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青春东莞活力无限,潮流无限,随着广受青年欢迎的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的兴起,素人写作者有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和沟通渠道,从而使自己作品能够得到广泛传播。
“新大众文艺”在东莞也因此具有天然的群众基础和“火起来”的优势条件,让许多素人写作者在工作之余,用真实的笔触讲述了1座城与2亿人双向奔赴的故事,讲述了东莞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人—产—城—文”相融互促的新工业文明传奇。

从打工文学到素人写作,事实上是东莞数十年间培育丰厚创作土壤的自然结果。为培养新文艺群体、发展新大众文艺,东莞市文联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东莞市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联合花城出版社实施“全链条”培育项目,举办各类写作培训活动,搭建文学交流平台、扶持基层文学人才等,实实在在为素人创作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正如李敬泽所言,“文学是城市的温度,也是时代的记忆。”东莞的新大众文学,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书写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为城市注入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成为东莞乃至全国文学创作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