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世界工厂”用工之变
东莞+ 2025-03-12 21:50:27

3月16日,“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即将在广州启动。广东各地纷纷献上引才政策“大礼包”,向国内外青年英才抛出“橄榄枝”,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创业,展现满满诚意。

作为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在解决8.86万人节后刚性用工需求后,依旧精锐尽出。马不停蹄的引才之举,东莞释放出了哪些信号?拨开2025年春节后东莞揽才的种种痕迹,答案呼之欲出。

“政策+市场”拓宽“进莞来”通道

正月初五,赴贵州铜仁、湖南湘西等地开展劳务对接,提供岗位38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050人。正月十三,组织东莞企业到江西吉安跨省招聘。江西吉安、广西南宁等地的6场市外招聘会已吸引34家莞企参与,释放岗位超5200个……

2025年春节后,东莞通过政策创新、跨区域协作、精准服务等多维度探索,再次交出一份亮眼的“用工答卷”:截至2月18日(正月二十一),已解决用工需求16.41万人,解决率99.41%。

在新年的第一轮引才浪潮里,东莞马力全开,除了组织优质企业外出揽才外,还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引入,这是2025年春季东莞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当中最明显的一项变化。尤其是在正月初五、十三的东莞两次赴外招工活动中,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这一市场力量在企业代招、劳务协作、引员培训等环节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贵州铜仁、湖南湘西之行中,广东东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厚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分别派出了广东先峰人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市三和中信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代表各自所在的产业园前来赴会。

“产业园整合了一批优质岗位让我们带了过来,共有40多家企业提供了6000多个优质岗位,整个下午共有3万多人次观看了直播,930名求职者在我们的平台与企业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广东先峰人集团有限公司彭万清介绍说。

与广东先峰人集团有限公司不同的是,东莞市三和中信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将此次春行的重点放在了建立长效化劳务协作上。公司董事长李仲清表示,公司将协同厚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深化莞铜劳务协作注入市场力量。

“我们将以‘精准对接’为核心,以‘技能提升’为保障,以‘权益护航’为底线,联合企业提供更多优质岗位,涵盖普工、技工、管理等多层次需求,确保‘一人就业、全家增收’;联合培训机构和服务机构开展智能智造装配电工、钳工、弱电工程师等‘技能培训工学交替’培训模式,让乡亲们‘能在工作的同时有学技术的机会、增加收入,有底气、有发展’,让每一位乡亲在东莞安心工作、快乐生活。”李仲清说。

那么,东莞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何如此积极?

“是政策赋能激活了企业和我们的积极性。”彭万清告诉记者,春节后东莞加快兑现新增就业补贴,对正月招用非莞籍新员工的企业按1000元/人给予补贴,单家企业最高30万元,鼓励企业稳岗扩岗。这一政策的赋能,加之节后企业用工刚需的增长,推动了人力资源市场释放出一大批优质“笋工”,让东莞的岗位更具吸引力,变相地为东莞的人力资源机构释放了一波红利,最终促成了线上线下两端火热的积极现象,进一步拓宽了求职者的入莞通道。

“技能+成长”促升“人城”合度

2月3日下午,铜仁市石阡县人民体育场举办的东莞首场异地招聘会上,东莞市技师学院新能德产业学院招募摊前一个自动化小型机器的现场演示,吸引了众多求职者的围观。守在机器旁的一个身着夹克的年青身影,就是这个机器的程序编写人杨华有。

杨华有是2019年,通过东西部对口帮扶,从昭通市来到东莞市技师学院学习机电一体化,通过5年的学习和成长,成为了学院竞赛组的一名教师,并在学习期间代表东莞在省技能竞赛上拿下了第一名的荣誉。

“那一年,东莞与我们对口协作,东莞组织了一批技能院校到昭通招生,我是在最后一刻冲上大巴车的,当时也不知道是哪个学校(技能院校)的车,但是我知道,这也许是我改变人生、改变家庭的最后一次机会。”杨华有把握住了这次机会,他用5年的努力完成了从贫困户子女到技能人才的华丽转身。

“没有东莞就没有我的今天,接到这个任务(春节外出招聘)后,于我而言、义不容辞!”在春节的招聘之旅中杨华有起到了不小的助力,让东莞市技师学院新能德产业学院学训工“一揽子”模式的学员招聘成为了招聘会上的“香饽饽”。

杨华有的故事,并非偶然,也绝非个案。东莞市人社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东莞市技能人才总量增至165.49万人,稳居全省第三;新增高技能人才9.62万人,同比增长1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提升至38.18%,位居全省第二;技能人才评价企业总数稳居全省第一。

在各级职业培训载体建设上,东莞已累计建成7个国家级、10个省级、295个市级、71个镇级共383个载体平台,覆盖全市6大片区33个镇街(园区),基本满足行业企业技能人才培育需求。

在培训评价标准体系建设上,东莞已累计开发市级培训评价标准132个,覆盖13个行业门类,发布技能资源目录419个,依托“莞易学”“就莞用”平台提供4000多门线上培训课程,新增35.6万人次、累计282万人次提升技能素质,“技能培训 人人享”的技能资源体系逐步完善。

数据的背后,是东莞坚持“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围绕千万人口提技增素,优化升级人力资源结构,围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依产培育新型技能人才的效能体现。

在今年的春节招工浪潮中,东莞以技能提升为抓手打出的“成长”牌,不仅生动地展示出了“人到东莞必有为”的就业成长平台,还生动地诠释了“成长”带来的人与城之间的高度情感粘合。

产业升级下的应变之举

政策激励、引入市场力量、通过校企合作、技能培训展示等方式吸引高技能人才……2025年春节后东莞人社部门重点引才活动上的表现,体现出了东莞的引才逻辑正在从物质激励转向“事业成就人生”的价值认同,从“输血式引进”转向“造血式培育”,招工策略也已从过去的“规模抢人”转向“质量优先”的用工之变。

这些变化从何而来?答案就藏在“产业升级”四个字里。

2024年东莞实施新一轮“大技改”,推动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1%,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占技改投资比重提高到34.7%;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23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200家,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2025年2月,东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8+8+4”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为主题,展现东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工作主线,充分彰显东莞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心决心。

随着东莞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劳动力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东莞重点企业用工需求中,普工需求同比下降0.93%,而技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需求分别增长11.43%、15.55%和23.13%。这一“一增一降”趋势折射出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2月22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以《新春招工记》为题,关注东莞市政府部门组织的新春招工团,前往贵州和湖南展开招工之旅。《新闻调查》在介绍东莞经验举措的同时,也为东莞“点”出了“内地产业、交通发展带动就业地域分布格局改变”这一新课题。

对此,市人社局局长陈智武也在东莞两会期间,围绕“好就业、好创业、好成长、好转换、好扎根”这一主旋律,详细介绍了破题之举:以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为牵引,对接产业需求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以工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着力点,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底线,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力实施好就业扩容提质、“莞爱人才”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开发、事业单位服务效能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等人社服务保障七大行动。

在就业岗位挖潜方面,东莞市人社局将实施岗位开发计划,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推动全市各镇街(园区)加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质量岗位开发,加强满足重点群体就业的岗位开发,开发储备岗位保持在3万个以上,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3万人以上。

在重点群体就业方面,东莞市人社局将聚焦高校毕业生,实施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开展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开发政策性岗位超3000个,做实“1131”实名服务,实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100%就业。对就业困难、登记失业、社保变动尤其是三个月没有续保等人员,我们将完善“发现、服务”机制,落实分级分类服务,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安置就业力度,全年帮扶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00人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在就业服务方面全力提升服务质效,进一步完善“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化拓展“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建设行动,发挥“就莞用”广场、零工市场、就业驿站作用,完善服务机制,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全年将举办各类服务活动超2000场,让群众在基层真正“看到点”“找到岗”“就好业”。

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劳资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支付、早化解”全链条工作机制,提速“就莞用”平台欠薪线索处置,落实“一天联系、三天反馈、依法快办”。我们还将全面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源头治理欠薪,确保劳动者及时足额拿到工资,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东莞求贤若渴的姿态折射出新时代人才战略的深刻变革。这既是夯实东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的长远之计,更是“世界工厂”挑大梁的担当之举。

文字:王子玺 图片:王子玺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