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期,东莞大力推进集中育秧设施建设,推广运用智能化农机,实现科技赋能春耕生产跑出“加速度”。农户们正抢抓农时,全力推进早稻育秧工作,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智慧育秧
人勤春早,万象“耕”新。走进麻涌千亩农田的育秧大棚里,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里培育了约9亩的华航香银针和常规19香等品种秧苗。

育秧流水线上,工人们忙着装盘、洒水、播种、覆土……整个流程一气呵成,高效有序。机器的自动化操作,大大减轻种植户育秧工作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育秧的工作效率和标准化程度。
只需三四个人,一小时便能完成600盘—800盘秧苗。而且育出来的秧苗整齐、均匀、质量好,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相比于露天育秧容易受雨水、气温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导致秧苗质量不稳定,大棚育秧优势明显,秧苗成活率高。

大棚里配套了喷淋系统,能够有效地调节室内温湿度,喷洒更均匀,使得秧苗生长更加整齐、健壮,为后续插秧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现在,大棚里已是绿意盎然,一排排整齐的育秧盘映入眼帘,嫩绿的秧苗从盆中探出“脑袋”,整齐排列,长势喜人。
秧好一半稻,苗好七分收。种子好是根本,基质优是关键。大棚负责人表示,整个育秧过程由智能化的机器完成,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盘秧盘全程机械化,早稻育秧尽显“科技范”。此次培育的秧苗将用于麻涌千亩农田的种植,预计3月下旬便能进行插秧。
无人机播种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操控无人机”,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耕方式。
走进桥头镇邓屋社区,开口湖连片农田里一派忙碌的景象,农户们正在采用无人机播种水稻,现场“科技范”满满,奏响了春耕进行曲。

在邓屋开口湖连片农田,技术人员熟练地操作着农业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在田间来回穿梭。与传统人工播种相比,无人机播种不仅效率提升近10倍,还能实现精准播种、均匀分布。据介绍,无人机播种,可以覆盖农作物的种、管、育等关键环节,较以往人工育秧、插秧的传统种植方式,播种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此外,无人机播种还能在一天内完成过百亩的谷种抛撒,有效克服以往粮食作物种植受天气条件的局限性,有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20亩的稻田三天内就能完成播种。
今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万亩。通过引进智能化农业装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推动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农科特派员下田
春耕正忙,东莞农业科技特派员(轻骑兵)走进田间地头,一线服务春季农业生产。
连日来,市农科中心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东城、万江、茶山、麻涌等镇街,走访调研水稻种植企业、农户,了解农企农户早造水稻春耕生产开展情况及存在困难,开展早造水稻播种育秧下乡服务活动。

在东城周屋村,特派员了解到该村今年早造计划种植650亩左右水稻,第一批播种350亩,采用玻璃温室及露地育苗,秧苗生长良好,预计3月下旬可以插秧;第二批300亩计划近几天浸种催芽育秧。特派员建议,针对近期冷空气以及大雨影响,温室育苗白天要加强通风、晚上要加强保暖,做好昼夜温差大对育苗的影响防御工作;露地育苗则要注意防雨水冲刷、秧苗水分控制,要根据秧苗情况适时喷杀菌剂防止棉腐病、立枯病发生。
在茶山镇上元村,种植户早造计划种植水稻约200亩,目前正准备秧苗,采用水稻专用育秧基质、稻田田间搭小薄膜拱棚育秧。特派员建议,根据天气转好加紧育秧,同时加强管理,争取早造秧苗齐、壮利丰收。

在万江街道小享村,森蕴农科企业早造水稻种植面积400亩。经过实地查看田间及秧苗现状情况后,特派员建议,针对种植的常规19香等优质品种,育秧田在保温的同时要注意通风见光,预防发生棉腐病等;还要抓紧时间做好再生稻种植地的整田工作,及时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避免错过最佳播种期。
市农科中心特派员每年春季都集中开展春耕科技服务,不仅为农户现场解决春耕生产实际难题,还有助于逐步提升农户的科学种植意识和能力,助力粮食丰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