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刘庆峰、周鸿祎、靳东都关注的这件事,该怎么办?
南方日报官微 2025-03-10 08:30:48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AI”成为热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等纷纷为AI治理建言献策,不约而同谈到治理AI谣言问题。

 

数智化时代,信息的生成、呈现和分发被技术所重塑,AI谣言呈现出哪些新特点?背后的生成逻辑是什么?又该如何精准施策、有效应对?厘清这些问题,必要且紧迫。

 

原因无它,AI向“善”首先是向“真”。

 

(一)

 

谣言,古已有之,且随着技术演进不断迭代升级。

 

即便只将镜头聚焦到近十年,也足以感受其中的变化:从“有图有真相”到“有视频有真相”,再到“有直播才有真相”……关于“真相”的模态不断“升维”,“深度伪造”却也在加速渗透,“眼见为实”被彻底改写。

 

单是浏览近期新闻报道,“智能造谣”的“杀伤力”就可见一斑——

 

 

几天前,发现被一账号借助AI生成视频假冒,刘晓庆本人震惊发声:“画面是我,声音很像我,但不是我!这是怎么做到的?”

 

今年初,西藏日喀则地震发生后,一张“地震废墟中戴帽小孩”的图片被广为传播,牵动了无数网友的心,但很快就被打假——AI生成的。

 

尽管谣言成因复杂,但终归有迹可循。

 

除了有人为了寻求刺激、显示自己“消息灵通”、唯恐天下不乱之外,大部分谣言都是利益在作祟,或为了博取眼球、赚取流量,或为了制造话题、敲诈勒索。

 

(二)

 

谣言最大的硬伤,无疑是事实本身。

 

然而,在情绪先行的“后真相”语境下,只要精准击中焦虑、恐惧等“人性的弱点”,谣言同样可以大肆传播,即便多次澄清,却依然有人相信。“伪科学”谣言就很典型。

 

图片

 

被全方位“赋能”的AI谣言,其“穿透力”更是开启了“倍增模式”。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4年搜索热度较高的50个国内AI风险相关舆情案例中,超1/5与AI造谣有关。

 

从内容生成上看,用户仅需输入简单的关键词,AI软件便可根据当下热点,抓取相关素材,定制生产内容,AI并不对内容“真假”负责。

 

2024年,南昌警方在查处的一起传播谣言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案中发现,不法分子通过AI软件生成内容的方式,短时间内生成了大量文章,最高峰一天能生成4000篇至7000篇,初步估算每天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

 

谣言之害,有目共睹。它可能摧毁个人名誉、扰乱营商环境、冲击经济秩序、影响公共决策、引发社会恐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当“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可以批量操作,事实核查通常要经过评估信源、交叉印证等一系列严谨程序;当造假的工具唾手可得,许多信息不再是“一眼假”……

 

可以想见,这场不对等的技术攻防,会耗费多少治理成本,给社会信任带来多少负面影响?

 

(三)

 

人机交互,利弊同在。

 

更深层次地看,AI谣言的存在,正是一种数字化生存的隐喻。正如有学者表示,“我们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认知战争。”

 

当人工智能不只是工具,而是变成像水和电一般的存在,再继续沿用传统的治理框架,恐怕很难奏效,必须以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视角,构建多方协同共治的生态系统。

 

擦亮法治利剑,以“秩序正义”捍卫“人间真实”。

 

目前,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都有针对网络谣言的相关规定。关于深度合成服务的管理规定也在陆续出台和完善。但部分条文不够清晰,处罚力度也不够,且存在一定的空白,需与时俱进,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强化震慑作用。

 

 

全国两会上,雷军基于自身经历,提出加强“AI换脸拟声”违法侵权重灾区治理;靳东表示,“喜爱我的观众被AI骗得很惨”,建议就AI换脸立法。还有代表建议,企业应建立数据分级机制,防止恶意利用,进一步完善生成式AI视频传播管理机制。这些建议直指现实问题,反映了舆论关切。

 

筑牢技术后盾,用“先进道法”打败“作恶魔法”。

 

前不久,中央网信办发布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明确提出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突出AI技术管理和信息内容管理。目前,针对恶意“深度伪造”的监测和溯源,一些企业、科研机构与政府密切配合,技术反制谣言的“工具箱”不断上新。各平台理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固“技术堤坝”,见招拆招、各个击破,绝不能应付了事、见好就收。

 

不少人还注意到,大模型有时为了“取悦”用户,甚至会主动“脑补”论据,造成信息污染,这便是和谣言生产相关的“AI幻觉”。如何解决大模型应用安全问题、提升生成内容可靠性?从周鸿祎建议“以模制模”,到刘庆峰提出构建安全可信数据标签体系,这些业内声音值得重视。

 

提升AI素养,以“人类之光”照亮“谣言黑箱”。

 

每一次大脑的“躺平”,都可能是对谬误的“放过”;每一次“随手”的一转,都可能是对讹传的“加热”。当技术不断狂飙突进,思考就该“多走一步”;当事实变得不易分辨,判断就该“放慢一拍”。

 

在乱云飞渡的网络世界中,多渠道核实,叩问常识和逻辑,应是一种基本的自觉。这也意味着,“权威信源”的价值愈发凸显,作为“信息把关人”的主流媒体更加责无旁贷。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当历史的指针拨向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的谆谆之言,依然发人深省。

 

来源 | 南方+客户端(撰文 吴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