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长安镇各中小学按照省市相关文件,全面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的要求,通过综合统筹好体育课、大课间、课间活动、眼保健操、早锻炼、午锻炼、课后体育服务等时间安排,多途径确保学生每天的校园体育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
前些年,学生“课间圈养”现象曾遭到舆论抨击。一些学校或老师出于安全考虑,要求孩子在课间十分钟除了上厕所,只能待在教室里,不能出教室活动。这样一来,课间活动成了“课间不动”,本就很短暂的课间,体育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如今,包括长安在内,很多地方出台措施,要求中小学校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这是一项教育“微改革”,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一微改革,为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配套保障措施让“野蛮其体魄”落到实处。比如长安镇中心小学,早上第一、二、三节课的课间时间,均延长至20分钟;又比如长安镇第一小学,上午第一节课的课间,从原来的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规定教师不拖堂或以其他方式占用学生课间时间。从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20分钟,不仅是一个课间时长的变化,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
与东莞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对应,各地都在推出类似措施。比如,惠州市、肇庆市都出台了类似方案,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推进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上海市提出,“保证小学每周开设5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推进落实初中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1节体育活动课,推动高中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这些地方的措施,力度不可谓不大,不仅对每天体育时间作出规定,而且,对每周的体育课节数作出规定。这就大大超越了各方之前纠结的“课间”问题,让体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分量得到全面提升。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评价维度中,存在强烈的“一条腿走路”状况,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学生家长,都偏重一个“智”字,“体”被有意无意地挤到了角落里。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孩子语数外等考试成绩十分重要,至于孩子爱不爱好、擅不擅长、经不经常体育运动,并不十分重要,至少没有语数外成绩那么重要。在轻视体育的观念氛围中,有多少孩子稚嫩的身体不堪重负。笔者一位亲戚的孩子,正在读初三,每周有好几天,都不去食堂吃午餐,只在教室里吃一些面包等辅食充饥。为什么呢?回答说,作业太多,食堂排队太长。这样被压弯了腰的孩子,谈何体育锻炼、强健体魄?
教育“痼疾”,必须彻底纠偏。保障孩子体育活动时间,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小切口,但我们期待,由这个小切口的微改革,能释放出大能量,让整个教育更加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让他们挺起腰、跑起来,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