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滘,地处东莞市西部水乡片区,因水而名、因水而兴。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水乡景观,但因为河网密、土质软、地势低、洪峰高的特点,使得当地在强台风暴雨时容易遭受洪涝灾害,河水、雨水灌入污水管网等因素,制约了污水处理效率,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面对难题,道滘镇人大以碧道建设为切入点,凝聚代表履职力量,行使人大法定职权,连续7年监督支持水环境治理,攻坚破冰农村截污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污水收处效率差、堤防建设标准低等重点难点问题,新建成碧道(堤围)78公里,实现道滘百里碧道美丽蝶变,带动水乡生态环境品质显著提升。

以“表决之举”推动项目落地
1月23日,在道滘镇十八届人大九次会议上,经人大代表投票表决,“南丫围堤防达标加固工程”入选道滘2025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这是道滘连续6年,把治水项目纳入十件民生实事。
道滘为何如此重视水治理?道滘镇副镇长叶泽明说,这是道滘镇一直在干的“大事、要事”,也是近10年来持续推进的民生实事。
道滘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全镇水域面积达11.8平方公里,分布大小河涌42条,外江岸线总长96公里,是珠三角重要的水系生态区。然而,丰富的水系曾给这片水乡带来不少生态治理上的困扰。
过去一个时期,由于重发展轻保护,治污设施不足,雨污分流滞后,河岸管控缺位,防汛能力薄弱,水岸生态逐渐退化,河湖黑臭现象频发,临水而居的群众无奈搬离,或终日门窗紧闭。每逢强台风暴雨天气,发达的水系成为洪涝灾害隐患,威胁着流域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水环境综合整治,是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驻道滘的市、镇人大代表热议话题。但之前时机不成熟,一是政府资金不足,二是部分群众不支持,拆违难度大。”叶泽明说。

2017年、2018年,道滘连续遭遇“天鸽”“山竹”等特强台风暴雨天气,造成海水倒灌、江河漫堤灾害,最高水位超过珠基3.3米,导致道滘镇内8400多亩农田、鱼塘受灾,480家企业部分厂房、仓库受浸,群众3500 多人被迫转移,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人大代表和党员干部的牵挂,围绕道滘水生态治理的攻坚行动蓄势待发。
2018年以来,代表们直面治水设施历史欠账、水岸景观功能短板,纷纷将补齐截污管网缺口、提标加固水岸堤防、推进百里碧道建设等建议带到人代会上,向市、镇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使群众期盼转化为道滘镇党委政府治水举措。
道滘镇人大办副主任刘国辉回忆,道滘镇决定从2018年起计划用时7年,分期建设总长约100公里的高品质碧道,逐步实现全镇堤防达标、河道岸线贯通、生态品质提升。
碧道工程项目投资大、工期长,涉及沿河违建清拆、截污管网建设等“硬任务”。为凝聚全镇合力,道滘镇人大抓住东莞全面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有利契机,通过发布民生实事征集公告、代表联络站驻点接待、走访群众“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广泛征集“第一手”社情民意,连续6年在镇人代会上,把碧道、堤围建设等治水项目高票选入年度十件民生实事,纳入政府工作重点。
同时,加强跟踪督办,成功推动碧道建设等项目高质量落地落实。其中,北海河绿色慢行系统项目、道滘镇碧道二期工程(第一标段)作为过去的民生实事,分别获评2022、2023年度“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项;沿江碧道、沿江公园碧道分别获评2022、2023年度“东莞最美碧道”。

以“建议之智”提升治理效能
东莞水乡片区沿河违建历史遗留问题较为普遍,一直是制约碧道建设的突出因素之一。启动百里碧道建设之初,不少企业和村民对清理沿河违建表示不理解,有抵触情绪。
“拆违是碧道建设的最大阻力,我们成立了拆违小组,深入群众宣讲法规政策,动真碰硬向临河违建行为‘亮剑’。”叶泽明说。
一方面,2018年以来,严格落实外江河岸15米、内河涌河岸8米的清拆红线,全面启动对42条河道管理范围内违章建筑的清理工作。
另一方面,驻道滘两级人大代表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通过逐户上门、电话沟通等方式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为打消兴隆河沿岸3家“钉子户”的误解,道滘镇人大代表、永庆村党委书记黄建维耐心细致地宣传解释持续半年多,最终争取到其理解支持,促成沿线清拆任务。
此外,道滘镇人大办专门制作专题片,由人大代表当主角,用镜头展示碧道建设成效和现场群众感受,宣传碧道建设对道滘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逐渐促成群众观念从抵触转变为支持,推动全镇累计清理沿河违建689宗超17万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道滘镇人大以《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条例》执法检查为抓手,监督防汛抗洪应急能力提档升级,协同推进碧道建设与堤防提标,累计完成“50年一遇标准”的达标堤防82公里,使道滘的绿美碧道兼具更高防洪功能,有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道滘百里碧道分三期建设,从“建好”到“建美”,凝聚了人大力量和代表智慧。近3年,市、镇人大代表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围绕碧道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在市、镇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相关建议意见16件,助力百里碧道从发挥防洪、安全基本功能,向不断丰富生态、文化、景观、经济功能提升。
在碧道设计阶段,南城村代表团建议,串联周边闲置地,打造沿江体育公园景观节点,既整治闲置空地“脏乱差”,又增添群众休闲活动区。
在碧道施工阶段,小河村代表团针对沿河违建清拆后,环境卫生观感差、临河企业防洪风险大等问题,建言加快北海河碧道慢行系统工程建设,消除环卫保洁盲点和洪涝灾害隐患。
在丰富碧道内涵方面,永庆村代表团建议,依托兴隆河、厚德河一河两岸水乡新景,以及巍焕楼、裹蒸粽文化馆等打卡点,让碧道增添更多水乡文化特色,成为道滘文旅产业发展新引擎。
道滘镇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以水为脉依次串联昌平村、永庆村等8个村落,成功打造长度18公里,面积31.1平方公里的水乡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融入本土非遗元素,举办“七夕乐夏节”、端午水上婚礼等活动,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前来游玩,让水乡老旧街区焕发“新活力”。

以“监督之力”推进项目落实
走进道滘镇小河大新南路24号,红白相间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不经人介绍,很难想象这是一座污水处理厂。
这里没有巨大的水池,没有难闻的气味,也没有机器运行的噪音。反倒是一个篮球场、一个锦鲤池,以及侧畔的碧道,平添了休闲的氛围。
这是新基净水花园——东莞首座花园式污水处理厂。从2019年开始,道滘先后建设了7座分布式污水处理站。
道滘为何采取分布式水处理新模式?净水花园实施前,如何解决征地和邻避问题?
过去,道滘小河片区每天超过3500吨生活污水,通过专门的管道输送到镇中心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但是因为输送距离较长,中间约有150米过河管横跨水道,一方面管道建设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是这些管道容易出故障。

道滘镇人大代表、小河村新基组副理事长温志文回忆,2016年至2018年,小河片区的污水管道跨河段就出现多次故障,导致大量生活污水涌入河涌,河涌水质大幅下降,周围居民苦不堪言。
记者了解到,为推进道滘水环境治理和碧道建设,道滘镇人大围绕截污管网、堤防达标等碧道建设重点项目开展集中视察15次,累计提出意见建议50多条,精准助力破解碧道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视察中,市人大代表叶健雄、道滘镇人大代表卢志明通过细心观察,敏锐分析出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源头布局散、规模小、水量不稳定的特点,但水乡河道水位涨落频繁、软基地面沉降多发的地理地质环境,容易造成下埋的污水管网破损断裂,因此水乡生活污水不能只依赖污水管网长途输送、集中处理模式,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因地制宜、就近分散处理的建议,推动小河片区污水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就近回用,根本上杜绝水体污染、进厂浓度低的问题,大大提高处理效能。
不过,污水处理站并非说建就能建。“附近的居民非常抗拒,在项目投票时,都投了反对票。我们挨家挨户做科普宣传,还是没有一户同意。”叶泽明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打消居民顾虑,道滘镇组织村“两委”干部、人大代表、居民代表前往厦门实景项目参观,将建好的站点项目拍照,打印出照片,送到每家每户。看到污水处理站点周围有公园、绿地和娱乐设施,不少居民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

投用3年多来,新基净水花园不仅零投诉,还成为周边居民娱乐休闲好去处,获得国家住建部、省生态环境厅的充分肯定。
围绕“百千万工程”和绿美生态建设,省、市、镇三级人大联动,以“监督之力”推进碧道建设,开创了“小组监督”“代表有约”“预算恳谈”3个专题重点监督品牌。
针对水乡地区箱涵河水容易渗入污水管网,造成进厂污水浓度低的问题,道滘镇人大代表胡斌发挥专业所长,提出对箱涵内两侧排污暗口进行全截流设计的思路,推动实施村庄雨污分流的“道滘路径”。
目前,全镇累计完成“彻底分流”改造247.6公顷、截流井改造864个,通过“简易分流”完成溢流口改造532个,全镇范围溢流口整改率达100%,建成区村庄雨污分流率达60%,有效解决雨季河水倒灌、污水溢流问题。
道滘镇人大还做细“预算恳谈”,重点聚焦水环境治理资金使用绩效,多次专门听取相关部门汇报,探讨来年预算安排,并从争取地方专项债和国债资金支持碧道、堤防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促使道滘镇在财政紧张形势下,仍有力保障治污攻坚的预算。
“道滘百里碧道和堤防提标建设因地制宜,避免过度设计,尽量不破坏原貌,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升防洪能力和可达性,让群众走得近水、看得见绿、留得住乡愁,性价比很高,没有浪费一分钱。”叶泽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