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就医高峰时段,东莞市人民医院(红楼院区)东门附近的路段停满了私家车。虽说医院规划了立体车库和路面停车场,但不少病患和家属觉得没有停在医院内部和医院门口更便利、更省时。
随着东莞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口与车辆保有量持续增长。当前,全市的汽车保有量已达440万余辆,位居全省首位。与此同时,“停车难”等诸多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
“停车难问题不仅影响群众的日常生活质量,更是导致交通拥堵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年两会,市政协常委、民建东莞市委会副主委、广州金鹏(东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谭福龙聚焦“停车难”这个民生议题,特来支招。

路内停车费收费标准过高
经过前期调研,谭福龙发现目前东莞的停车管理面临着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是乱停乱放、违法占位等现象较为普遍。
部分道路整条车道被非法占用,导致交通拥堵,同时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部分商铺擅自占据门前车位,原本应作为公共资源共享的车位被私人化,严重制约了停车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路内停车位规划设置不合理。“某些道路因设置路内停车位导致车道数量减少,高峰时段交通拥堵情况尤为严重。”
另外,立体停车场的使用效率较低。他直言,尽管东莞已经建设了一定规模的立体停车场,但由于使用不够便捷等因素,许多群众仍倾向于将车辆随意停放于道路两侧,这进一步加剧了停车难和交通拥堵的状况。

最后,部分路内停车收费标准过高。“车主宁愿违规停车也不愿意支付不合理的费用,有的道路出现一排车辆违停在空荡荡的路内停车位旁边。”这种过高的停车费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停车资源,还加剧了交通拥堵。
调整停车收费标准+开发全市统一的停车诱导APP
针对上述问题,谭福龙建议优化路内停车布局、调整停车收费标准、加强停车管理和执法、设置和完善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并进一步推广错时共享停车经验。

他建议相关部门可对全市范围内的路内停车位进行全面排查,对于那些规划不合理或对道路交通产生负面影响的路内停车位,应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在规划停车位数量和位置时,应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停车需求和道路的通行能力,引入动态停车位管理,通过可变车道和智能地锁实时调整车位供给,结合交通流量数据优化布局,提升道路资源利用效率。
另外,可以通过分析停车收费标准,若发现因收费过高导致停车位空置严重的情况,应适当调整收费标准,在确保交通顺畅的前提下,路内停车应以满足尽可能多群众的临时停车需求为目标,不应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可以推广‘分时计价+区域差异化’收费模式,对立体停车场和路内停车位实施动态调价,通过价格杠杆引导车辆向立体停车场和外围区域分流。”同时,他也鼓励村、社区停车场根据所在区域的不同位置实行差异化收费,对于偏远地区的停车位降低收费标准,引导群众有序停车。
不仅如此,他还希望能够加大对商铺私自占用门口车位行为的整治力度。对于那些附近有足够停车位的道路,应加大违停执法力度。对占用车道的违停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

在停车需求较大的路段,他建议尽早设置和完善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引导群众快速找到可用车位。比如可以学习深圳的“Park4U”,开发一款全市统一的停车诱导APP,接入路内、立体、共享停车场数据,提供实时车位查询、导航、缴费一站式服务。

他还建议总结市机关二号大院和市行政办事中心等对外开放停车位的经验,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内部停车位向社会公众开放,实现错峰停车,提高车位使用效率,共同构建多元化、共享化的停车资源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