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下午,参加东莞两会的政协委员们来到大会报到。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党员罗梓少、郑俊彦联合提案:设立“东莞市中医药院内制剂研发中心”,助力大湾区中医药创新发展。
罗梓少、郑俊彦表示,市中医院院内制剂是名老中医临床验方的“活化石”。
东莞不少医院的院内制剂品种,如治疗烧伤感染的“紫珠叶洗剂”,每个疗程仅需163元,费用仅为同类西药的1/3。这类制剂疗效显著且价格低廉,年使用量超10万人次,直接减轻了市民就医负担。
此外,院内试剂传承岭南中医特色,留住名医经验,如叶伟洪教授研发的“紫珠叶洗剂”传承岭南骨伤流派精髓,入选“岭南名方”孵育品种,何炎燊等名医的验方通过制剂形式保存下来,避免了“人走方失”的遗憾。这些制剂不仅是中医智慧的结晶,更是东莞中医药文化的名片。建议设立“东莞市中医药院内制剂研发中心”,助力大湾区中医药创新发展。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党员罗梓少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党员郑俊彦
但目前,院内试剂发展面临的瓶颈与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院“重临床轻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院内制剂利润空间仅5%,导致医院缺乏研发动力。例如,东莞市中医院虽拥有35个制剂品种,但受限于资金,部分品种未开展大规模循证研究,设备更新滞后;
二、政策“玻璃门”阻碍制剂流通
根据现行规定,院内制剂仅限本机构使用。东莞特色制剂如“壮骨强筋片”需逐级审批才能调剂至其他医院,市民跨市复诊购药不便。虽有粤港澳大湾区互认政策,但具体操作细则尚未落地,港澳患者难以用上东莞制剂;
三、人才“青黄不接”,科研能力薄弱
东莞中医药研发团队以临床药师为主,缺乏懂药理研究、知识产权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某三甲医院反映:“招一个既会看CT片又能做细胞实验的中医博士,比招科室主任还难”。现有激励机制也不完善,名医验方转化后缺乏收益分成,影响积极性;
四、知识产权保护“防不住李鬼”
传统验方易被仿制,东莞目前没有专门的中医药专利服务中心,部分制剂核心工艺面临泄露风险。
另外,在区块链溯源系统上,罗梓少、郑俊彦提出,为每批次制剂赋予“数字身份证”,患者扫码可查看紫珠叶等原料种植、炮制全流程数据。联合顺丰研发恒温配送箱,能确保药品运输温度全程控制在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