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阳,温柔地泛着粼光,随着多情的东江水,缓缓流淌。莞城小巷在晨光中苏醒,奶奶的手在糯米粉里翻出细雪,竹簸箕里躺着珍珠般的咸丸。东江支流在檐角若隐若现,麻石老街的吆喝声里,家家灶头都腾起白汽,腊肠、虾干、白菜在陶锅里,翻滚着人间烟火。
北有“饺子”,南有“咸丸”,除夕食咸丸是东莞人过年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
咱家,奶奶是大厨,外地媳妇-----妈妈打下手,我和妹妹只能“帮倒忙”。
将一袋糯米粉倒入一个竹篾编的圆簸箕里,我和妹妹拿着小水瓢,试探地一点点向里面慢慢加入清水,直到奶奶喊停。
揉面是个力气活,揉搓让糯米粉与清水充分融合,成团软韧。我们也跃跃欲试,奶奶便分给我们一小块。白软的团子就像橡皮泥一样,妹妹把它变成小雪人的脑袋,而我把它揉成了一条可爱的小蛇。这些奇怪的造型,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厨房里跟冬日暖阳一样,其乐融融。
足够劲道之后,奶奶把大米团分成若干份,搓成小长条,再从上面揪下拇指大小一块,在掌心揉搓起来,眨眼工夫就成了汤圆大小的球丸。
这么简单的动作,我们也会呀,于是也跟着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奶奶看着我和妹妹,高兴地说她小时候也是这样跟着做,做着做着就会了,油角呀、蛋散呀......奶奶沉浸式地跟我们讲着“当年”,好多陌生却又传承很久的东西从奶奶的故事里蹦出来。
“要不我们包一颗花生进去吧,哪个幸运儿吃到就会有好事发生。”在妹妹的提议下,于是就有了花生粒馅儿的、开心果馅儿的,妈妈笑称这算是南北饮食文化的融合……
煮咸丸的汤底是灵魂,奶奶将事先准备好的虾仁、鸡肉块、瑶柱、腊肉、生姜丝、葱段等炒香,再配以白萝卜条、咸菜干等与咸丸一起放入水中煮,待咸丸翻着透亮的白肚皮浮上来的时候,就可以开吃了。
锅盖揭开,白雾升腾,这没有馅的咸丸咸香软糯,当不知情的爷爷被花生嗑到牙的时候,我们一齐举杯祝福爷爷大吉大利,好事发生。
一锅鲜香的咸丸,烩着一年的丰收,围桌而坐的人们,说说笑笑,是家的温馨和谐。
咸丸是东莞人共同的记忆,祠堂前的榕树记得这滋味。旧时东莞人泊船归港,总要讨碗咸丸暖身;冬至夜围炉守岁,黄发垂髫也争着往汤里添料;如今时代发展,玻璃幕墙割碎了天际线,外出或求学或务工的后生仔们,却也总会在寒潮来袭时,循着记忆里的咸香拐进老巷之中。
那些没入高楼的青砖院墙,那些千家万户的灯火,仿佛都融在了一勺咸丸的浓汤里,热气翻腾的沸水中,倒映着整座城市的乡愁,溢满了莞味乡情。
作者:东华小学(东城校区) 六年级 17班 陈梓铭;指导老师:吴怡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