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中总有一丝红糖姜丝的甜辣,带着糯米的香气是抹不去的,它是甜蜜的代名词,是童年的底色——糖不甩。
初尝是小学一年级的元宵会,上班里拉起长长一条小灯笼,灯笼底部挂满了长条的灯谜,家长们在会上带上自己自制的美食。有一个同学,他奶奶端来一个大铁锅,铁锅里是一粒粒的糯米丸。
雪白光洁的团子裹上微微粘稠的红糖和几根细细的姜丝,搭配香脆的花生碎送入口中,糯米弹牙软糯。甜滋滋与脆脆的口感激发着味蕾。几颗下肚,姜的辛辣温暖着整个胃,慢慢蔓延至全身上下。
小小的甜品也让人感觉幸福。
元宵是小学时寒假结束迎接新学期重要的一天,整个学校沉浸在节日欢乐的氛围中,每个人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学校还有专门的舞狮活动,那是童年最期待的项目,谁若是能在迎舞狮时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那真的可以高兴一整天。
糖不甩是我对东莞的独家记忆,因为儿时的美味,我还了解了各种不同地区的糖不甩做法,不同地区的叫法也不同,例如如意果、水团、麻糍等。从旧时嫁女宴请用糖不甩到今时的粤式甜点茶楼遍地开花,从传说吕洞宾为救助东坑吸鸦片的百姓到祝贺婚姻的幸福美满,是年年都吃,但年年都不腻的美食。因为人们对幸福美好的渴望是亘古不变的。
不甩不甩,甜蜜甩也甩不掉。糖不甩,看似简单的做法,却蕴含着代代相传的坚守与热爱。甜蜜,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与向往,韧劲的弹力是团圆的凝聚力,节日不变的主题。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糖不甩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
深厚的历史记忆和长辈的关怀与关爱、神秘的神话色彩都粘成糯米丸子,端上一份合着万年好意的糖不甩。分量更是重而不沉的,碗底是温而不热的,爱也是实而不虚的。
东莞的糖不甩凝结了太多甘甜与醇香,是无论路边老街小店还是市里楼中茶馆,一碗糖不甩是本地人最好的慰籍,是外乡的旅客最温暖的欢迎。而糖不甩内涵的祝福与善意正是传统美食的真正意义。
千言万语都在点心中,怀念这份美味,怀念欢乐的童年。一口就会浮现与糖不甩的有关回忆,那些幸福与欢乐,也是关于我的第二故乡,东莞回忆。
悠悠莞味,甜蜜不甩也就是如此吧!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实验中学 初三 4班 杨馥瑜;指导老师:王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