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城市小小推荐官 | 广东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实验学校 邹海桃《一盏灯里的东莞故事》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2-21 18:37:50

大家好!我是一名在东莞生活的六年级学生,我爱这座充满故事的城市。今天,我想通过一项独特的“非遗”宝藏——千角灯,带大家走进东莞的历史长河。

与千角灯的初次相遇,是从几张图片结缘。在一次展览上,它高悬展厅中央,仿佛穿越时空的宫廷信使,通身金红交织,流光溢彩。灯架上垂落的璎珞随风轻摆,灯光透过上千片绣品投射出斑斓的影子,像撒落人间的星河。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穿越千年的呢喃。

查阅资料时,一段传奇故事让我心潮澎湃。原来这盏灯竟与宋太祖赵匡胤血脉相连!南宋末年,赵氏后裔南迁至东莞,将宫廷灯彩技艺与岭南文化相融,创造出这盏“千角千灯”的传世之作。诗云:“千年千家千灯秀,金辉璀璨映苍穹。彩龙昂首游云海,匠心独运夺天工。”字字句句都在诉说它的风华。

最近距离观察千角灯时,我的呼吸都不自觉放轻了。每片不足手掌大的灯面上,绣娘们用发丝般的丝线勾勒出百鸟朝凤、松鹤延年的图景。金线穿梭处,牡丹花瓣上的露珠几欲滚落;银针起落间,蛟龙的鳞片在灯光下层层分明。更令人惊叹的是,从竹篾扎骨到绸缎蒙面,从剪纸贴花到书法题词,每道工序都凝聚着十几种传统技艺。老匠人说,完整制作一盏千角灯需要三百六十五天——正好是四季轮回的周期。

当我得知这项千年技艺的传承人仅剩张树祺爷爷时,心像被什么揪住了。八十岁的老人每天仍弓着腰教授二十名学员:削竹要顺着纹路,刺绣需“平齐细密”,装灯讲究“千角千灯不重叠”。在非遗工作室里,张爷爷布满老茧的手轻抚灯架:“老祖宗留下的不只是手艺,更是东莞人精益求精的魂。”

每逢元宵佳节,莞城赵氏祠堂前总会亮起千角灯。千百盏小灯如石榴籽般簇拥着主灯,恰似东莞人代代相守的温暖。制作千角灯背后的手艺人,他们不光拥有精湛的技艺,更有甘愿奉献,坚持不懈,传承的精神,才使得这盏极具历史色彩的“千角灯”得以呈现在后人眼中,惊艳于世。

如今的千角灯不仅是国家非遗,更是东莞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它教会我:真正的璀璨,不在于夺目的光芒,而在于代代相传的温度。这就是我的东莞——一座用匠心点亮历史的城市,一座值得我用一生去热爱的故乡!

作者:东莞市广东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实验学校 邹海桃;指导老师:李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