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夜我和家人窝在沙发里看春晚。《秧BOT》一登场,立即引起现场的一阵阵惊叹,我盯着电视屏幕里金红交织的舞台——十二台机器人正踩着秧歌步,手绢花在机械臂上翻飞如蝶……妹妹兴奋地说:“这些机器人好厉害呀!舞蹈的灵动一点不输人!”爷爷哈哈笑着:“非遗秧歌竟被科技注入了新灵魂!精彩精彩,这舞台上还有很多的非遗元素呢,你们俩发现了吗?”在爷爷的指点下,我们才发现原来舞台上呈现的京剧、武术、打铁花、潮州英歌、舞狮等都是非遗文化。那什么是非遗呢?
爷爷又笑了笑:“AI技术已日新月异,相信你们能寻到答案的。”果然,很快大数据就告诉了我:“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对研究文化发展、民族历史等都有重要意义。
我们生活的城市——东莞,它的非遗项目也有很多,比如千角灯、茶山公仔、咸水歌、狮舞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巷头木偶戏。
木偶戏分为很多种,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杖头木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巷头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的制作过程很复杂。首先要设计图纸,绘画出人偶的平面图,标记好各个部位的比例和形状。接着就要制作人偶的头,经过选材、雕刻、细化处理、上色描绘,一个偶头就做好了。然后就要制作偶身和肢体,同样也是选材、雕刻、组装关节,这样就做好了人偶的大致体型。再制作服装与配饰,首先裁剪缝制衣服,然后装饰点缀。接一步就安装机关,让头部、眼睛、手部等,可以活动。最后将制作好的头像、偶身、肢体、服饰和配饰等进行组装,再调试优化。这样一个木偶就做好了!
表演的时候需要表演者与人偶配合,才能完成这项表演。在木偶的头部及肢体关键部位,安装操纵杆,以头部为主杆,肢体为侧杆,表演者左手用主杆控制头部动作,右手操作侧杆调整肢体动作。偶身一般高三尺左右,表演时木偶形象较为突出,与演员的融合度较高,能较好的传达角色的神情,操纵相对灵活,可做出各种生动的动作。
木偶戏的背后有很多人,除了多名木偶操纵演员和制作木偶的人外,还会有专门的乐师团队、音效师、灯光师、舞台道具管理员等。
去年暑假,我有幸在巷头村观看了一场木偶戏表演。当大幕缓缓拉开,舞台上的木偶栩栩如生,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仿佛它们真的有了生命。表演者们躲在幕后,通过手中的操纵杆,让木偶们或翩翩起舞,或对白交谈,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独运。特别是《白蛇传》那一场,白娘子和许仙的对戏让我看得如痴如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段传奇故事之中。
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木偶戏的魅力,它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传递。这样的表演,不仅让我领略到了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更让我明白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统文化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灯火。
作者:东莞市大朗镇崇文小学 五年级 3班 杨煜婷;指导老师:叶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