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悠悠荡荡,唱不完慢词清曲,墨香挥之不散,描不尽烟波画船。东莞,这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活力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岭南文化长河之中。时光的长河翻腾奔涌,涤过的时光渐远渐依稀,唯独这一抹古色恒久不变,在历史中渐渐饱和,化为文化遗产——千角灯,深深地烙印在东莞人民的心脏里,引领着东莞文化冉冉前进。
中国上下5000年,是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曲折遍路。而众多灯之中,在东莞流传千年的即是那一盏盏堂皇的千角灯。千角灯,美曰其名。千古一灯。2006年,千角灯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灯十里,繁花万众,是冬日里难得的佳景。在广东,凡添丁的人家,都会在添丁诞生后的开春时节,正月十五前后举行灯会。而千角灯一定有一千个角,每个角点燃一盏灯。原用油灯盏,后用煤油灯,解放后改用电灯。每年春节,人们观看千角灯,企求添丁,成了莞城风俗。在东莞方言里“角”和“个”同音。其意是取千角灯人丁兴旺,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的谐意。
而一盏传统技艺打造的精美千灯,古香古色,清疏淡雅地融合了书画、剪纸、刺绣等民间手工艺。每盏大大小小100多道工序,光一个框架就需要几百根铁丝,主要用三角形和四方形的立体结构,相互拼接而成,灯顶八大角每个角有三条灯带垂下。一共24条,12条大的,12条小的,每条灯带长度是一样的,大约3米左右。大的灯带宽30厘米左右,小的灯带宽20厘米左右。灯带从上往下分为八格。无不彰显民族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灯文化的瑰宝。
上面雕刻着荷足、山水,博古、人物等的精美图案。一只灯瞬万变,它不像别的宫灯,小巧一盏,而千灯它体形硕大,一千角组合成的一盏彩灯。它凸显更为精美华丽,剪纸、绘画等玲珑小巧,更是把这个结构利用到了极致,这就是东莞千角灯的文化。
而它的传承价值,作为传统节日的常规元素,已经与东莞市民生活密不可分。元宵、中秋前后,东莞市民都喜欢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添丁纳福,东莞人也开灯习俗志庆。东莞市曾获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金奖以及“中华第一灯”的光荣称号的“东莞千角灯”,也是数百年来,东莞人志庆纳福的重要载体。
古老的文明,在这一刻展现了出来,让非遗变得不再遥不可及,同时拂去非遗的灰尘,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盛开绚丽的花。传统非遗艺术不应刻被高置于神台之上,被困囿于书本之内,而应被投入火热的现实生活之中,不断被注入新活力,与时代同频共振。播撒非遗的种子,使非遗“飞入寻学而姓家”,我相信这些种子一定会在东莞这片广袤大地上开出绚丽的花,让东莞更加璀璨!
作者:东莞市凤岗镇实验小学 六年级 1班 陈奕彤;指导老师: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