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城市小小推荐官|东莞市石龙第二中学 李果 《新昌鼓的独白》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2-20 15:48:37

鼓面上的树年轮一圈一圈,每一圈每一环都记载着东莞石龙名镇历史,书写非遗传承之花!

我本生长在东江边,滚滚江水是我的摇篮,细腻沙泥是我的港湾,点点鱼虾是我的伙伴,我原以为我会如此简单轻快地再活个几百岁,直到新昌鼓匠人发现我的那一刻,我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嘿!依那喂!"耳畔传来船工号子的歌声,伴着端午节赛龙舟独特的鼓点,叮叮咚咚地在耳边奏响,一位穿梅红色长袍、身高八尺、面容慈祥的老者笑眯眯地盯着我,拉着他的朋友凑到我的跟前,道:"这水榕树一看便知晓它好!是块做鼓桶的好料!"下一秒,我的身体被砍下来,老者截去了一半,与他的朋友肩扛手抬地回了他家的铺。

砍刀在熹微的日晖下闪着银白色的亮光,匠人将我成许多小段,我因疼痛不知何时晕睡过去。再度睁开眼,匠人已为我穿上了牛皮衣,我的身体被胶水与麻绳重新组合在一起。我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任由匠人为为我抛光、涂漆。最后待百道工序完成后,我也换了一个身份,由东江边的杂榕,摇身变成了石龙新昌鼓!

时光荏苒,岁月如同白驹过隙般匆匆溜去。我参加过无数场龙舟比赛,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匠人老去。可渐渐的,我的鼓声似乎不再吸引人们,鼓桶上早已爬满斑驳的黑点红点,鼓面上的牛皮也在一点点腐烂,没有人再为我保养,年轻的一代纷纷涌入更大的城市务工。新昌鼓——我的名字逐渐被世人遗忘……

咚!2010年的响亮一鼓,唤起后人于我的记忆。我的制作技艺被认定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咚!第二鼓声,我抖擞身上的灰尘,在2015年我被认定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被再次打磨抛光,刷上油光光的漆。竖立在博物馆的聚光下,我恍若跨越历史长河,再次与那位匠人对视,等待他再次将我敲响.

我无法言语,只让鼓棒敲击我的鼓面,回声绕梁,是文化的声音;桶身木板上细小的裂纹,是文化的指痕;匠人的一刀一刀,一分一秒,是文化的传承。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了解我,我希望在将来,能有更多人前来学习这道工艺,让这份灿烂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东江汩汩成韵,新昌鼓咚吱作响……

作者:东莞市石龙第二中学 初三 3班 李果;指导老师:陈燕

编辑:钟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