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东莞有很多“宝藏”,有会跳舞的机器人,有能变出童话城堡的潮玩工厂,但最让我骄傲的,是爷爷每周都会带我去吃的陈记烧鹅。
推开陈记的玻璃门,烤炉里的炭火正噼啪作响。老板陈伯伯总穿着白围裙,笑眯眯地说:“小美希又来啦!”这时候爷爷就会掏出老花镜,指着橱窗里油亮亮的烧鹅教我:“看这琥珀色的脆皮,像不像穿了一件黄金甲?”
记得去年冬至,陈伯伯送了我一只鹅翅模型。原来他年轻时是国营饭店的学徒,每天凌晨四点就蹲在砖窑前照看火候,鹅皮烤焦了要自己赔钱。现在他的烤炉还是用荔枝木,每只鹅都要在炉膛里转够三百圈。“就像你们写作业,少写一个字都不行呀。”陈伯伯的话让我想起数学题本上爷爷画的那些红圈圈。
上周我去送手绘的“烧鹅贺卡”,正遇见电视台采访。陈伯伯指着墙上泛黄的营业执照说:“这是东莞发的第一代个体户执照呢。”原来三十年前,他在莞城骑楼底下支起小摊,现在整条街都飘着烧鹅香。记者阿姨夸他是“烟火气传承人”,我忽然明白课本里说的"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最香。
现在我也成了“烧鹅小专家”。
班里开美食分享会,我能说出烧鹅要配濑粉才地道;周末陪爷爷看新闻,知道政府要给老字号发“金招牌”。上周老师让我们写“我的中国梦”,我在作文里画了一只插着翅膀的烧鹅:“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尝到这份东莞味道,记住传统手艺人的温度。”
昨天陈伯伯偷偷告诉我,他正在研究低糖烧鹅酱,说要让我们这些"小树苗"吃得健康。炉火映着他花白的头发,我突然发现他和爷爷笑起来的样子真像——都是被炭火熏染出的温暖脸庞。
现在路过烧鹅店,我总会挺起小胸脯。这座城市既有冲向宇宙的火箭模型,也有守在街角的传统味道。爷爷说等我学会骑自行车,就教我怎么挑最靓的烧鹅髀。到那时,我也要像陈伯伯那样,把东莞的故事,写进每一缕诱人的香气里。
作者:东莞市清溪镇中心小学 四年级 2班 郑美希;指导老师:李冬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