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城市小小推荐官|东莞市凤岗镇镇田小学 孙皓轩 《千角灯:一盏灯里的千年时光》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2-20 00:38:21

在东莞,有一盏神秘的灯,它照亮了整个历史长河。它是一种极其罕见且华丽的灯具,拥有千个灯笼,令人惊叹不已。它的名字叫——千角灯。

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千角灯,就被深深地吸引住。那是在莞城老街的元宵灯会上,一盏四米高的千角灯悬于赵氏宗祠前,两千多个灯角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天上的星河倾泻人间。灯光透过蚕丝宣纸,将二十四孝图投射在青砖墙上,画中人物竟似活了过来,在光影中演绎着千年孝道。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时光流淌的声音。

于是,我主动去了解千角灯的来历与故事。千角灯源自宋代宫灯,在东莞莞城,提起千角灯几乎家喻户晓,据《赵氏族谱》记载,千角灯是东莞赵氏家人制作的,每十年制作一盏新灯,制作好后于正月悬挂于莞城赵氏宗祠内,供人观赏。每年春节,人们观看千角灯,祈求添丁,成了莞城一大风俗。相传千角灯所挂的24条灯带是宋光宗皇帝之姑——赵玉女亲手所绣的二十四孝故事,因此又叫皇姑灯带。

在非遗传承人张树祺师傅的工作坊里,我见证了这门千年技艺的诞生。2400根竹丝在老师傅手中翻飞,编织出"六角联星"的几何之美。张师傅说:“千角灯的制作需历经十个月,每一根竹丝都要在南风天里阴干三年。没有图纸参照,全凭记忆中的力学密码:主骨架承重需精确到克,每个三角形接点的棉线绑扎必须呈现27度倾角,否则四米高的灯体将在悬挂时失衡倾倒。”

最精妙的当属灯顶的八条彩龙,龙鳞用0.1毫米的铜箔雕刻而成,逆光时能在墙面投下流动的光斑。当我问及为何坚持手工雕刻,张师傅轻抚灯顶的彩龙笑道:“机器刻的鳞片齐整,却少了龙乘风破浪的劲道。”这种对“不完美之美”的执着,让千角灯在2019年斩获国家级非遗认证时,评委会给出“工业时代的诗意抵抗”的至高评价。

但千角灯的故事不止于传统。在东莞理工学院的非遗工坊,我看到了这门古老技艺的现代转译。00后设计系学生将北斗导航系统植入灯体,让每盏小灯成为可编程的光点;生物工程团队研发的蚕丝宣纸,使灯面绘画既能保留水墨韵味,又可抵御岭南潮湿。最令人称奇的是AR灯带——用手机扫描传统图案,画中人物竟会跃出灯面演绎故事,这项技术让千角灯在深圳迎春市集成为现象级文化IP。

做一盏灯,要几个月的时间;传好一盏灯,要几年的时间;守好一盏灯,则需要一辈子。 东莞千角灯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东莞独特的文化符号,是一个集智慧、工艺、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传统灯具。 让我们共同珍视这一传统艺术瑰宝,从而感受东莞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吧!

作者:东莞市凤岗镇镇田小学 三年级 7班 孙皓轩;指导老师:张爱妮

编辑:钟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