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降生于东莞,这座满是蓬勃朝气与繁华盛景的岭南名城,而我的根脉,却深植于福建那片温润灵秀的土地。幼时,父母因工作繁忙,我便在东莞开启了成长之旅,唯有寒暑假,才得以奔赴福建老家,那是我翘首以盼的归期。
每次归乡,尚未踏入家门,远远便能望见奶奶伫立在门口,目光殷切地张望着。一见到我,她脸上绽出欢忭的笑意,脚步匆匆地迎上来,手中总握着一大束葱郁鲜嫩的莞草。映入眼帘最为频繁的便是:奶奶安坐于那张满是岁月温度的藤椅上,开始悉心教我编织莞草。她的手指灵动翻飞,莞草在她手中仿若被赋予了鲜活的灵魂,转瞬之间,一个精巧的物件便已初具轮廓。吾效祖母之态,编莞草以为。无奈手指却似被束缚般不听使唤,编织过程中错误频出。但奶奶总是和颜悦色,不厌其烦地再次手把手教我,彼时,小小的庭院中盈满了祖孙俩的欢声笑语。
频为之,我便笃定地认为,莞草是福建老家独有的馈赠,是奶奶给予我的专属温情。直至一次学校组织的东莞非遗讲座,我才如梦初醒,原来莞草编织竟是东莞的非遗瑰宝。那一刻,诧异与震撼如排浪袭来。,实在难以将自幼在福建老家频繁接触的莞草,与东莞紧密相连。
归家后,我难掩心中疑惑,急询父母。父亲嘴角噙着一抹温和笑意,不疾不徐地讲述起来 :“孩子,你虽生于东莞,但我们时常回老家,你奶奶又钟情于莞草编织,久而久之,你便以为这是福建特有的了。实际上,东莞的莞草编织源远流长,历史底蕴深厚,你奶奶早年在东莞生活过一段时日,对这门手艺爱不释手,即便回到老家,也到处收集莞草,整日研究。”闻父所言,我对莞草编织的好奇愈盛,决意深入研习这门东莞非遗技艺。
曩者,我踏入东莞非遗文化馆这方艺术殿堂,拜入一众莞草编织名匠门下,从甄别草茎的细微差别入手,开启探索莞草编织技艺的征程,每一根莞草都需精挑细选,要兼具柔韧与韧性,老嫩程度恰到好处。编织时,老师倾囊相授各种针法,我屏气敛息,将每一个字都镌刻心间,可双手却似被无形枷锁束缚,依旧笨拙迟缓。最后的我成就了母亲杯子下那个已陪伴了她三年的杯垫,那是我目前最为拿得出手的“作品”,母亲珍之如拱璧,用之至今,这份珍视,化为我坚守的不竭动力 。
东莞,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它既有繁华的都市景象,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日光轻柔地洒落在身上,手中的莞草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一端连着我在东莞的成长足迹,一端系着福建老家的温暖回忆。在这莞草的交织缠绕间,我悄然彻悟——东莞,早已逸出地理疆界的拘囿,化作灵魂深处的归栖之地。纵浪迹天涯,莞草编织的记忆亦如影随形,凝为生命中无可替的稀世珍宝 。
作者: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生态园校区) 初三 42班 黄诗琪;指导老师:孙小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