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黄豆,到餐桌上的一滴醇香,凝聚着自然的打磨,时光的沉淀。古法酿造是匠人对时间的敬畏与对文化的守护。在横沥镇田绕步村,东莞市广和酱油有限公司(以下称为“广和酱油”)一直坚持传统古法酿造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让这份“酱心”融入千家万户的餐桌与记忆,“古法酱油”调出“幸福味”。
古法酿造传承“酱心”风味
在广和酱油的酱园里,浓郁的酱香扑面而来。沿着这缕飘香走到酱油酿造晾晒场,几十个瓦缸露天摆放,瓦缸内凝聚了酿酱人的心血,迸发出别样极致的魅力。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南粤大地,广和酱油创办人黄广荏看准了时机,随着打拼人潮来到香港。在港日子里,黄广荏接触到古法酿造酱油的手艺,干了大半辈子的黄广荏,不想放下这门传统手艺,于是,2006年他决定回家乡创业,毅然创办了一家酱油厂——“广和酱园”。
“本来我们就是田饶步人,我爸爸以前在香港学到技术,于是回到家乡开一家自己的酱油厂。”黄广荏的儿子黄少华说。
2012年2月,“广和酱园”转型为现今的东莞市广和酱油有限公司,迅速成为我市最大的酱油产销和出口企业。直到现在,广和酱油仍然坚持传统古法酿造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公司主营酱油产品种类丰富,涵盖生抽、老抽、鱼生寿司酱油、蚝油、醋、调味酱等多个系列。
历经近20年的持续发展,广和酱油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酱料品牌,广受消费者欢迎,品牌影响力深厚。由于父亲对酱料的热爱,黄少鹏和黄少华两兄弟在耳濡目染中慢慢地对酱料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从学徒当起,一步一步磨炼。如今黄氏兄弟从父亲手中接棒。哥哥黄少鹏主内,对味道的把控、酱料的制作、产品的开发了如指掌;弟弟黄少华主外,外出经营销售、策划宣传产品。两兄弟默契配合,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育,保证每一滴酱油都是良心酿造,将美味带入千家万户。
为了能做出传统古法的酱油,广和酱油在原料采用方面十分谨慎,采用优质的东北大豆,面粉、盐、白砂糖等辅料都是精挑细选下的优品。传统制曲车间里,工匠们凭借多年的经验,精准调控着曲房的湿度与温度,让米曲霉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赋予酱油独特的风味。
在发酵大罐区,浓郁的酱香扑鼻而来,这里的每一滴酱油都历经了长时间的沉淀,承载着广和人对品质的执着坚守。正是有了这份坚持与心细,广和出品的酱油才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征服群众挑剔的舌尖。
“我们一直采用传统工艺,用的是柴火煮酱,把控火候很重要,这样可以保持传统风味。”黄少华介绍说,尽管现代科技不断发展,高效制作酱油的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广和酱油仍然坚持着传统手工制作,“只有古法酿造才能保证最好的味道。”
在传统中寻求新的突破
改进工艺、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增加营养性……酱油制作工艺随着时代变迁也在寻求新的突破。广和酱油引进先进的酿造设备与检测仪器,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在保留酱油传统风味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广和酱油还拥有200个玻璃晒池及全自动包装生产线,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每一批酱料的质量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以前我们的产品主要出口到香港,最出名的是港式生抽、甜面酱。为了让更多人喜欢广和酱油,我们通过不断研究创新,推出了很多新产品,迎合更多人的口味。”黄少华说,为了扩大销售市场,公司慢慢地开始创新,研究不同地区人的口味,通过不断改良配方,不断迎合大众口味,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如今,广和酱油在香港、澳门市场依然表现出色,在东莞本地更是家喻户晓。其产品如港式生抽、港式老抽、蒸鱼豉油、甜面豉酱、柱侯酱、乳猪酱、磨豉酱、海鲜甜酱、添丁甜醋、甜面酱、蒜蓉豆豉酱等10余种酱料,无论是家庭烹饪还是餐饮行业使用都备受青睐。
此外,广和酱油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能够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进行代加工,定制出独特的酱料配方。客户可以根据自身品牌形象和市场需求,自由调整酱料的口味、配方和包装,为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专注于产品品质和市场拓展之余,广和酱油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公司连续15年参与田饶步村的 “尊长敬老” 活动,为老人们送去温暖的礼品。通过这些实际行动,希望引起更多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传递关爱与温暖,彰显了企业的社会担当。
“展望未来,广和酱油定将矢志不渝,在酿造美味的康庄大道上笃定前行,持续深耕传统工艺,不断创新突破。”黄少华表示,希望一直坚持传统古法酿造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让古老的酱油酿造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使广和酱油的鲜香滋味飘溢四海。
酱油虽然不是一种深度的食材,但它却是中国人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味道可以有多重阐释,但不变的,始终是“酱心”里的一缕“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