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这座岭南古邑的街巷深处,总有一缕果木清香萦绕不散。那是荔枝柴烧鹅的香气,是莞邑匠人用三百年光阴淬炼出的烟火诗行。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孩子,我愿以一只烧鹅为引,带您走进这座城市的味觉江湖。
东莞人制鹅,讲究“天地人和”。清晨五时,阿公便从草市挑回肥硕的黄鬃鹅,鹅腹尚带着露水的湿润。宰杀洗净后,需以竹签细细封住鹅颈,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若漏了一针一线,烤制时鹅胸渗出血水,便算不得上品。填入鹅腹的调料更藏着莞人的智慧:八角如星子坠入瓷碗,蚝油似琥珀流淌,再添一勺岭南独有的荔枝蜜,最后塞入半只青皮沙梨。沙梨的酸能化去油腻,让鹅肉“甜得有骨气”。
真正的精髓,在于那堆噼啪作响的荔枝柴。东莞曾是“荔枝之乡”,老树枯枝在炉膛中化作跳动的火焰,木脂沁出的清香如丝如缕,顺着鹅皮毛孔渗入肌理。阿爸手持铁钩,将鹅悬于陶瓮之上,火舌舔舐鹅身时,他总哼着莞城小调缓缓转动铁钩。“急不得,要等果木香和鹅油说够悄悄话。”金红的脆皮渐渐泛起琉璃光泽,油珠沿着鹅颈滚落,在炭火中炸开细小的花。
五十分钟后,烧鹅出炉的刹那,整条骑楼街都醒了。琥珀色的脆皮裹着粉白玉润的鹅肉,刀锋划过时,汁水裹挟着果香迸溅而出。街坊们常说:“东莞烧鹅的魂,是荔枝木烧出来的山水画。”咬一口,先触到轻云般的脆皮,再尝到咸甜交织的卤香,最后喉间回甘泛起荔枝蜜的清甜——这层层叠叠的滋味,恰似东莞人刚柔并济的性情。
如今,我站在非遗文化展的灶台前,为四海宾朋展示烧鹅技艺。当外国友人惊叹“鹅肉里藏着整片荔枝林”时,我总会骄傲地指向远方:看,那连绵的荔枝山,那蜿蜒的东江水,还有代代相传的匠人心火,都是东莞递给世界的明信片。
这只烧鹅,是时光写给东莞的情书。而我,愿永远做这封信的朗读者。
东莞的味道,在柴火噼啪声中传承,在鹅油滚沸时新生。这里不仅有“世界工厂”的铿锵,更有岭南古邑的温润。一炉火,一只鹅,一座城,等你来品读千年莞香的密码。
作者:东莞市大朗镇三星小学 三年级 2班 刘梓琳;指导老师:刘文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