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老城区的骑楼下已经飘起香味。阿婆揭开蒸笼,水汽裹着糯米鸡的香气涌出来。穿校服的学生骑着单车掠过青砖墙,车筐里英语单词卡哗哗作响。茶楼里,白瓷杯碰撞的声音和早间新闻同时响起:“东莞智造机器人出口量再创新高……”
这座城市总能把截然不同的画面缝在一起。南社古村的百年祠堂门口,戴着老花镜的阿公正在扫码支付早餐钱;榕树下的粤剧票友们刚唱完《帝女花》,转身就讨论起华为新发布的手机型号。就连菜市场卖荔枝的阿婶都会说:“这是桂味,甜得像5G信号一样快!”
表哥带我去长安镇的科技馆参观,玻璃幕墙里陈列着会写毛笔字的机械臂。我正看得入神,忽然听见馆外传来咚咚的鼓声——原来是醒狮队在为新开张的芯片研究所助兴。金红狮子纵身跃上三米高台,嘴里吐出的不是绣球,而是“科技创新”的电子横幅。表哥说:“这个醒狮队去年还给机器人编过程序呢!”
周末去可园写生时,我遇见了奇妙的一幕。穿汉服的小姐姐正在直播介绍清代建筑,突然从绣花荷包里掏出自拍杆。她走过九曲回廊,手机镜头扫过雕花木窗,正好拍下几位工程师在石桌上讨论设计图。池塘里的锦鲤突然跃出水面,水花溅湿了桌上的图纸,惹得大家都笑起来。
妈妈带我去厚街吃烧鹅濑粉,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里调试送餐机器人。“它认得三十种方言指令哦!”少年得意地说。这时后厨传来洪亮的喊声:“机器人去送三号桌!”我们转头看去,头发花白的主厨爷爷正对着平板电脑点点划划,围裙上还沾着烧鹅酱汁。
松山湖的傍晚最让我着迷。无人机群在晚霞中变换成凤凰形状,科技园的玻璃幕墙把光影折射成流动的星河。散步的老夫妻指着天空说:“我们年轻时在这里踩单车运零件,现在零件自己会飞上天了。”不远处,几个穿工服的年轻人正在测试会发光的风筝,LED灯带在暮色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学校组织去大岭山森林公园研学时,我们在荔枝林里发现了“宝藏”——藏在树洞里的共享书箱。管理员阿姨说这是附近电子厂的年轻人设置的:“他们上班造智能手表,下班就来这里换书看。”我抽出一本《人工智能简史》,发现书签是张泛黄的荔枝叶,上面用钢笔写着:“要像荔枝蜜一样甜的技术才是好技术。" 。
有次暴雨突袭,我和同学躲进西城楼的展览馆。雨声中,我们看到了最特别的展品:八十年代的老式机床和新款机器人并肩而立,像祖孙俩在合影。讲解员姐姐说:“这些机器参加过第一台珠江牌收音机的制造,现在它们的后代正在生产智能音箱。”窗外雨帘里,对面商场的电子屏正播放着东莞的宣传片,古今交融的画面让我想起生物课上说的“进化”。
端午节去看龙舟赛最震撼。传统龙舟和安装着电子助力的新式龙舟并排疾驰,鼓点声与智能舵手的提示音奇妙地合拍。更让我惊讶的是,获奖龙舟的奖品不是奖杯,而是3D打印的迷你龙舟模型!颁奖的老伯笑呵呵地说:“这叫传承认证码,扫一扫能看到百年龙舟史。"
现在每次经过学校实验楼,我总会多看两眼窗户里的灯光。上周看见物理老师带着航模调试无人机,那些闪烁的小红灯,多像东莞夜空中的星辰——有的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之光,有的是新时代的创新之火,它们连在一起,就是这座城市的银河。
作者:东莞市寮步镇香市中学 初二 32班 朱善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