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进入雨水节气,中医师:养生做好“春捂”,饮食注重祛湿
东莞+ 2025-02-18 11:42:14

2月18日开始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提示天地间阳气进一步生发,气候开始转暖,降雨量即将增多。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形象地反映了大地春回,欣欣向荣,处处生机的景象。

东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健康体检区)主治中医师陈珺介绍,雨水养生要做好“春捂”,规律睡眠,饮食上要注重祛湿,日常推荐汤谱为茯苓芡实猪肚汤,起到散寒祛湿、健脾和胃的功效。

肝木条达阳气生,一般入睡不宜晚于夜间10点

中医养生遵循天人合一的观念,陈珺介绍,雨水节气的养生建议参考以下三个方面: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中医理论认为,春季是阳气向上生发的季节,五行属木,木有舒张、条达的意向。在藏象学说中,肝也属木,因此,春季以养肝为要。

规律睡眠:“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人体此时要适当早起以顺应阳气生发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但晚睡不代表熬夜,只是较冬天稍延长夜间活动时间,一般入睡仍不宜晚于夜间10点。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肝有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特性,情志不畅或不稳干扰肝气升发,易影响健康。

起居运动: 穿着上应“被发缓形”,不紧束头发,衣着宽松自如。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八段锦等,但应避免过度出汗,防止阳气外泄。

 

省酸增甘健脾土,少食生冷油腻食物

由于春气通于肝,在春季肝气容易过旺而乘脾土,对脾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根据五行理论,因为酸味入肝脏能补肝,甘味入脾脏能补脾,雨水时节若肝气过旺,易克制脾土,所以肝气过旺的人要少吃酸味,适当吃一些甘味的食物,像红枣、小米、糯米、黄豆、南瓜、牛肉等,以此增强脾胃功能。

同时,宜少食生冷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

 

保暖防寒祛湿气,做好“春捂”准备

雨水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节气之一,“倒春寒”现象时有发生,昼夜温差较大,需注意保暖,做好“春捂”,尤其是颈背部、脚部、腹部和膝盖,避免受寒引发感冒或关节疼痛。

此外,降雨增多易导致空气湿度增加。外湿可侵袭人体或加重内湿,湿困肌表易引起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湿困脾胃可出现食欲不振、口淡黏腻、腹泻。“湿气通于脾”,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可以祛湿,简便可行的方法就是食疗。

 

 

推荐雨水药膳汤谱:茯苓芡实猪肚汤

 

【食材】猪肚:1个(约500克)、茯苓20克、芡实20克、生姜3片、盐适量、白胡椒粉少许(可选用)。

【做法】 将猪肚清洗干净,用盐和面粉反复揉搓,去除黏液和异味,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入沸水中焯水3-5分钟,捞出后切成条状或块状备用。将猪肚、茯苓、芡实、姜片一同放入砂锅中,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1.5-2小时,直至猪肚软烂。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盐、白胡椒粉调味即可。

【功效】散寒祛湿、健脾和胃。

 

小贴士:

1.猪肚清洗时要彻底,去除异味;2.湿热体质或发热期间不宜食用;3.易“上火”体质生姜和胡椒可酌情减量或不用。

文字:冯静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