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这座因莞草而生的城市,将一株平凡的水草编织成璀璨的文化图腾。莞草,柔软中见坚韧,古朴中藏创新,在时光的长河中,编织出东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去年暑假,在非遗文化体验的活动中,我们用染色的莞草编织出各种图案,古老技艺在指尖绽放出新的生命力。那是我第一次被莞草征服。那天,我们走进了非遗活动的教室,看到墙边桌子上堆放着的莞草编织品,惊叹不已:有镂空花纹的花瓶、草匾,提篮,还有泰然自若傲视群雄的乌龟,挤眉弄眼的超级可爱的兔子,还有展翅欲飞的草蜻蜓……
观看了视频后,我们了解了更多的东莞莞草编织的故事。原来,两千多年前,这里遍布水泽莞草而得名“东莞”。勤劳智慧的东莞人民编织出的物品远销各地。马王堆出土物品中就有莞席。而今,莞草编织的复兴得益于国家非遗传承的推进。莞草的种植,莞草编织又开始重新走进东莞人的生活。
为我们讲解编织的就是非遗传承人叶小玲老师。当工作人员把一把把莞草,一根根藤条,一张张书籍发到了我们手中时,我们都忍不住欢呼雀跃了。
叶老师先教我们编织最简单的装饰书签绳,然后教我们编织垫子。叶老师虽然年过半百,头发花白,但是她的手指却灵活无比,上下翻飞,眨眼间,杯垫中间部分就编织好了,均匀整齐,疏密有致。“看花容易绣花难”,我的眼睛似乎被蒙上一层纱,手也似乎被绑住,看着莞草不知如何下手。我和妈妈面面相觑。叶老师走到我们身边,开始给我们开小灶,这次她放慢了速度,还手把手指导。
我笨手笨脚地跟着做:先将藤上下摆放成十字架,然后将右边的藤绕着十字架翻转,顺势再翻转,直到围绕十字架形成了密不透风的垫子中间部位。最后,就一圈一圈地按照同样的方法编织下去,很快就可以编织好垫子了。叶老师还手把手地指导我们用枣红色莞草装饰垫子。有了色彩的变化垫子就更好看了。每一个大人,每一个孩子都完全沉浸在莞草编织的魅力之中,大家学得如痴如醉。很快,一个个惟妙惟肖的莞草编织“成品”就展现在大家面前。
“菀彼莞草,芃芃其色。不蔓不枝,宜簟宜席。”吟诵着明代东莞诗人卢祥的诗句,我想:莞草编织,是东莞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它记录着水乡先民“采莞为生”的艰辛,承载着匠人“纵横交错”的匠心,更象征着城市“柔韧前行”的品格。当草编小龟与机器人手臂共舞,东莞正以莞草般的生命力,在传统与现代的经纬中,编织出一座城市的无限可能。
作者:东莞市茶山镇中心小学 四年级 7班 何芊芊;指导老师:官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