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悠扬的箫声再度萦绕在耳畔,我不由得驻足聆听,触动我的不只是那悦耳的音色,更是东莞非遗传承人对先辈传统技艺的默默守护。
在东莞,有一位洞箫传承人,他的经历宛如一首华丽的乐章,奏响着东莞人坚持不懈的精神旋律,见证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他,就是我的叔叔。
小时候,我总爱往叔叔家跑。他的房间挂满了洞箫,他总是像对待稀世珍宝一样,仔细擦拭着每一支。叔叔吹奏洞箫时,那高低起伏的音律,总是让我沉醉其中。听邻居说,叔叔是洞箫传承人,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师兄弟有不少人都放弃了,唯有叔叔还在坚守。每天清晨,叔叔都会反复练习,哪怕嘴唇磨破手指酸痛,邻居们看到的,也是他坚定的眼神和嘴边陶醉的微笑。
每年腊月,叔叔都会上山伐竹,在茂密的竹林里,他耐心细致地丈量、选材,确保所需的竹子笔直硬朗。每次回来,他身上总会出现新的伤口,可他从不抱怨,只是默默整理好工具,开始新的制作工序。我曾好奇地问:“叔叔,您为什么对洞箫这么执着啊?”叔叔轻轻摸了摸我的肩膀,目光深邃而坚定,语重心长地说:“这洞箫啊,是我一生都要守护的宝贝。而且你知道吗?学习洞箫,其实就像做人,得有耐心、能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咱们东莞人能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好,靠的也是这股子韧劲。”
听了叔叔的话,我似乎明白了:他手中的这根洞箫,不只是一件乐器,更是东莞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
时代变迁,流行音乐的浪潮汹涌而来,传统洞箫艺术面临着巨大挑战。但叔叔没有退缩,他带着洞箫走进学校、社区,举办洞箫讲座和演奏会,让更多人了解洞箫,感受洞箫的魅力。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他收了许多徒弟,在他的耐心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洞箫,奏响这古老而美妙的旋律。看着叔叔脸上欣慰的笑容,我的眼眶不禁湿润,被他对洞箫的热爱和坚守深深打动着。
如今,漫步在东莞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那熟悉的箫声仍会悠悠传来。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静静聆听。这箫声,是叔叔和他的徒弟们在接力与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瑰宝,也是东莞人坚持不懈精神的生动展现。在叔叔和无数传承者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洞箫这门古老艺术终于在现代社会寻得了属于自己的栖息之所,继续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东莞的前世今生,传承着东莞的精神内核,成为这座城市永不褪色的文化名片,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东莞的历史文化,恰似这洞箫声,穿越时空,绵延不绝,在一代又一代东莞人的传承与坚守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 初二 12班 余恭臻;指导老师:蔡小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