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东莞花灯的故事
去年寒假,我第一次跟着学校手工社团走进王爷爷的灯笼店。那是个藏在老城区巷子里的小铺子,门口挂着大大小小的红灯笼,风一吹就轻轻摇晃,像一串会跳舞的糖葫芦。
“来,试试扎灯笼骨架。”王爷爷递给我两根细竹条。我信心满满地模仿他的动作,可竹子总是不听话,不是扎歪了就是突然弹开。正当我急得冒汗时,王爷爷握住我的手:“竹子就像小朋友,要顺着它的脾气来。”他教我摸竹条上的纹路,说朝阳面的竹子硬朗,背阴面的柔软,搭配着用才不会折断。原来做灯笼也要懂“科学”!
最让我头疼的是糊灯笼纸。薄薄的宣纸像蝴蝶翅膀,刷浆糊时稍不注意就会破洞。我连续弄破三张纸后差点想放弃,王爷爷却变魔术似的从抽屉里拿出彩色贴纸:“用这个补上,就变成独一无二的星星灯啦!”“果然,修补过的地方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比我原本设想的还要漂亮。元宵节那天,我提着自己做的锦鲤灯去参加灯会。路上遇见同学,她举着会唱歌的电子灯笼笑话我:“你这老古董早该淘汰啦!”可当我们在公园水池边点亮灯笼时,暖黄的光晕映在水面上,竟引来好多小朋友围着拍照。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妹妹拉着妈妈喊:“我也要会游动的金鱼灯!”
今年春天再去灯笼店,发现王爷爷新收了两个徒弟一一来自意大利的留学生安娜和马克。他们用手机翻译软件问:“为什么竹子要泡三个月?”王爷爷笑着搬出泡竹子的水缸:“就像煮意大利面要加盐,泡过的竹子才能弯成漂亮的弧线呀!”我们教他们用毛笔写“福”字,他们教我们在灯笼上画威尼斯面具,最后做出的“中西合璧”灯笼特别有趣。
现在我的书桌上摆着两个特别的灯笼:一个是第一次做的“补丁锦鲤”,一个是和外国朋友合作的“笑脸熊猫”。每当我写作业累了,就会轻轻转动它们。看着墙上晃动的光斑,好像看见王爷爷教我们编竹条的手,看见外国朋友认真描画的模样,还有那个在水池边惊喜大叫的小妹妹。
母亲说传统文化就像天上的风筝,线在我们每个人手里。以前总觉得“非遗传承”是书本上的大道理,现在终于明白了——当我们愿意伸手触碰这些老手艺,它们就会带着我们的心意,飞向更远的未来。
作者: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初中部 初三 11班 袁梓倩;指导老师: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