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城市小小推荐官丨东莞市第一中学 李俊慧《一盏灯,点亮一座城的记忆》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2-15 20:31:04

冬日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进来,落在讲台上,老师的手中捧着一本厚重的书,书页间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一盏千角灯,灯影婆娑,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老师说,千角灯是东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角都值得去观摩。那一刻,我的心被那盏灯的光芒点亮,决定趁着寒假,亲自去探访千角灯的制作,去触摸这座城市的灵魂。

东莞,这座位于珠江口东岸的城市,既有现代都市的繁华,又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高楼大厦与古老的祠堂交错,车水马龙与静谧的巷弄并存。而千角灯,正是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象征之一。它像一位沉默的诗人,用一千个角,编织出东莞的历史与未来。

几经打听,我得知千角灯的制作技艺传承于莞城的一位老匠人——陈师傅。他的工作室藏在一片老街区里,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斑驳的老墙和挂着红灯笼的小店。推开那扇木门,一股淡淡的竹香扑面而来。陈师傅正坐在一张老木桌前,手中握着一根细长的竹条,专注地编织着灯的骨架。“千角灯,最难的就是这一千个角。”陈师傅抬起头,笑着对我说。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但动作却异常灵巧。竹条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弯曲、穿插、固定,每一个动作都行云流水。我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仿佛时间在这一刻慢了下来。陈师傅告诉我,千角灯的制作需要经过选竹、破竹、编织、糊纸、绘画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要求极高的技艺和耐心。尤其是编织骨架,必须保证每一个角的对称与平衡,稍有不慎,整个灯就会失去美感。他说,做一盏千角灯,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每当看到成品点亮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千角灯不仅是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陈师傅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他告诉我,千角灯起源于宋代,最初是宫廷的御用灯饰,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东莞人节庆时不可或缺的装饰。每逢春节或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挂起千角灯,寓意团圆美满、光明吉祥。听着陈师傅的讲述,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夜幕降临,千角灯在风中轻轻摇曳,灯光透过彩纸洒在地上,映出一片斑斓的光影。孩子们在灯下嬉戏,老人们在灯下闲聊,整条街都笼罩在温暖而祥和的气氛中。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东莞这座城市的脉搏,感受到了它独特的文化魅力。

与陈师傅道别离,我手捧着他送给我一盏小小的千角灯,脑海里浮现出陈师傅向我介绍灯时的骄傲。灯虽小,却精致无比,每一个角都清晰可见,灯面上绘着东莞的山水与街景。我捧着这盏灯,走在回程的路上,心中充满了感动与敬意。这盏灯,不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与情怀。

东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既有现代化的速度,也有传统文化的温度。而千角灯,正是这座城市最好的象征——它用一千个角,编织出了东莞人的智慧与匠心;用一盏灯,点亮了东莞的历史与未来。或许,这就是千角灯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盏灯,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消失,比如匠心,比如情怀,比如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脉。

千角灯,一盏灯,一座城,一段记忆,一生情怀。

作者:东莞市第一中学 高一 23班 李俊慧;指导老师:齐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