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城市小小推荐官 | 东莞市虎门第三中学 黄思婕《时光煮茶,岁月生香》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2-15 14:28:10

东莞,一座浸润在岁月长河中的城市,一座镌刻于历史长廊的城市。它的客家围楼,祠堂牌坊,让人回到几百年前的古朴巷道。岭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交织并行,如温热的血液,在这片红土地底下缓缓流淌,生生不息。

说到岭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织,难免让人想起东莞的早茶文化。

滚滚烫水在素白的陶瓷碗里横冲直撞,热气顺势而上,猛烈地与脸颊相贴,你皱紧眉头,试探性地睁开一只眼,烫。人们总会熟练地,像表演一门手艺,得心应手地摇晃着碗,滚水总是沿着碗的边缘打转,绝不会被甩出。再将水贴紧杯口,渐渐把碗往高处移,细长的水柱在几秒内完美落幕,只留下几滴水花在液面跳跃。啷碗是东莞人饮茶必不可少的一步,在我的感觉里,它是一个神圣的仪式,是饮茶前的洗礼,潺潺流水为手中的碗注入灵魂。

啷碗后,便是冲泡茶叶。

人们总会从口袋里掏出一两袋折皱的茶包,小心撕开,再小心倒入铁做的滤网,捏着柄手,筛起,落下,重复几次,直到干枯的茶叶在水中不住地打转,水的颜色浅浅褐,方才罢休。茶盏静置,茶水入盏,轰轰烈烈地激起水珠,平平淡淡地漾开水纹。小口浅酌,舌尖先试试温,暖流从舌尖倾流,滋润舌尖的花蕾。入口,入喉,舌根带来的涩苦于喉中偿还。甘甜、惬意在喉中回荡,宛转久绝,淡淡的甜意融化了胸中的苦闷。

氤氲的白气和干枯的茶叶几乎填满了我儿时对早茶的回忆。

小时候同家人饮茶。印象中的茶楼总是躲藏在互相掩映着的、层层叠叠的绿树丛中。当阳光攀上茶楼之时,疏影交错,枝桠在净白的墙上勾勒出点点光斑,店里陆陆续续来了客人。我坐在茶楼中透过玻璃墙,痴痴地望着来往的人,各自笑语盈盈的。幼时的我怕烫,碗都是亲人帮忙“啷”的。“吃咩?系唔系又要点小米糕?”我只是点点头,依然望着流动的人群,只在想,有多少情感随着杯盏中升起的袅袅白烟散入心中?有多少生意在举杯共饮、各抒己见中碰撞而出?

茶点上齐,我一眼便能从满桌的茶点辨认出那一笼小米糕。水汽盘旋、萦绕、扩散,我只好焦急地等。直到小米糕上的水汽渐渐殆尽,我才提起筷子。轻轻抿一口,撕下一小块淡黄色的小米糕,舌尖被烫的微微缩回。待里面的热气散尽,便大口朵颐,绵软的口感令人惊诧,却又不失韧性。淡淡的甜美在嘴里扩散,飘入心扉。

喧闹的茶居。客人们爽朗的言论声不及家人间的温情。围成一桌,品茶慢饮,时光放慢脚步,烟火气息弥漫。人们在美味中畅谈,在畅谈中品茗,窗外的纷繁烟消云散,只有茶香依旧清浅。

茶煮时光,茶煮记忆;茶煮情感,茶煮文化。在那幽远的茶香中,更深的是对这片红土地的热爱。

作者:东莞市虎门第三中学 初二 11班 黄思婕;指导老师:马玉萍

 

编辑:吴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