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玻璃幕墙前,我的影子与千角灯的流光重叠。东莞,这座正不断地向着未来前进的潜力无限的城市总在某个转角给人惊喜,就像此刻,狭路生风,吹起远梦——偶然遇见的千年宫灯,承载着不断流传的工匠艺术,宛若时代的坐标,标记着重要节点,也唤起了莞人专属的历史记忆。
正值新春佳节,趁着近来东莞市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东风,我和家里人也一同来到文化馆,感受其中之妙。穿过节日喧闹的人群,展厅灯光自成结界。灯光下,文物们只是静静地躺着,有些暗淡,但又无不显现着曾经的光彩。我走在这漫漫长廊中,似乎只是一场普通的回望,却见二十六米高的灯体悬垂而下,八角宫灯的形制宛如莲开。再走上前,介绍牌映入眼帘——千角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转身看着里一层外一层的人围看千角灯,我的兴趣也被勾了起来。
我仰头数着那些精巧的竹编框架,指尖在虚空中描摹工匠指节的纹路。灯身为八角宫灯式,八角衍生的长幅上刻画的是生动的花鸟,彩绘演绎的是富有人情的故事:戴木屐的姑娘在灯下绣莞香荷包,龙舟竞渡的鼓点震落木棉花,醒狮踩着爆竹碎屑跃过石桥......细看便能发现灯的每一个角上都挂着一盏小灯,宛若缀在花瓣尖的露珠,大与小的对照,无不凸显着工匠精湛的工艺和别出心裁的巧思,让人连声赞叹。
讲解员说,完成这样一盏灯需要三百六十五个日夜,如同用时间编织成捕梦网。闻言,我仿佛看到工匠的身影在烛光下忙碌着,细竹条在工匠手下变成支起灯身的框架,小灯缀角,丝线绘画,日日夜夜的劳作制成这壮作,这是我们与先人的对话,也是我们遥望的历史——“千角灯,千个丁。”老莞人的方言祝语在展馆回响,寄寓着他们对人丁兴旺,家族繁荣的希冀;而村里的扎灯老师傅也常用“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告诫我们常怀团结之心,现在看来,也像在说我们这座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人各自发光,聚成满城星河。
当我们走出展馆时,暮色中的玉兰大剧院亮起轮廓灯,馆内昏暗已被千角灯中的光所驱逐,馆外科技新城的霓虹与百年宫灯互为镜像,我也看清了东莞的底色:不是非此即彼的割裂,而是像龙舟桨划进赛博洪流般的美妙共生。灯中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但我们所处的世界也同样精彩和广大,待我们去探索。而身为东莞中学生,当我们走进文化馆去感受、去了解的那一刻,传统便不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星河——我们既是观星者,亦是续灯人。
作者:东莞市华侨中学 初一 12班 廖影;指导老师:李镁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