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万江地名密码⑦ | 探花探水探书香,来万江这个村,感受“向往的生活”
魅力万江 2025-02-09 15:20:42

老地名作为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印记,是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珍贵文化遗产,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轨迹,承载着市民的情感记忆。为进一步加深市民对区域历史文化的理解,我们特此推出“解锁万江地名密码”地名栏目,通过讲述地名故事,呈现万江历史、人文、风土及民俗传说等内容,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万江。

 

图片

 

图片

拔蛟窝社区

地处万江街道文化中心区

紧靠莞穗路

辖区面积1.32平方公里

于明洪武元年(1368)立村

迄今已有650多年历史

村内有市重点文物单位

陈氏大宗祠、元信陈公祠

文植陈公祠、拔萃家塾

文化底蕴深厚

图片

 

 

拔蛟窝

 

图片

相传,拔蛟窝村的始祖曾为县官,在辞官归乡途中,突遇狂风暴雨,只好在今西滘村附近暂作停留。夜里,他梦到一群白鸠在低空欢快地嬉戏腾飞,穷追不舍。醒来后,他发现白鸠并未被抓到,于是依照梦里的路线去探寻。当抵达此地时,他觉得这里恰似梦中之地,便决定在此安家务农,还将此地命名为“白鸠窝”。后来,因多个姓氏聚居于此,“白鸠窝”又被俗称为“百家窝”。清朝末年,由“白鸠窝”走出的探花陈伯陶回母校观光。席间,他认为“白鸠”与“拔蛟”同音,且此地是自己的发蒙之地,是提拔蛟龙的祥瑞之点,故而建议将村名改成“拔蛟窝”。从那以后,“拔蛟窝”这个名字便沿用至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走进拔蛟窝社区,一栋栋旧农房披上新“衣裳”,小巷的石板路被修复得平平整整。昔日斑驳的墙面,如今已被色彩鲜艳的壁画覆盖。村道两旁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还有不少街角小景点缀其间……新春期间,不少在外工作的村民回到拔蛟窝,发现家乡变了。腾飞广场上挂起了红灯笼,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以此为起点,沿着河道漫步前行,一座座小桥横跨水面,连接着两岸的居民区,串联起文化长廊、龙凤阁凉亭、荷花池塘等景观,沿途还能见到一些水乡文化雕塑。其中有一段,以七个“波纹状”支柱托举了一条龙舟,模拟龙舟在水面疾驰的壮阔场景,体现了万江龙舟文化,寓意拔蛟窝社区如同龙舟一般奋勇向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再往前走就是荷花池塘。虽然眼下距离荷花绽放尚有时日,却有咖啡的香气填补荷香的空白。原来,池塘边有一家名为“村舍咖啡”的小店。走进店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中式风情的小庭院,在这里品一口咖啡、听一首小曲,与三五好友畅谈往事,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拔蛟窝具有文艺气质,或许与近代广东名人陈伯陶有很大关系。陈伯陶是东莞中堂凤涌人,清末探花,小时候曾在拔蛟窝私塾读书。光绪十八年(1892),陈伯陶高中探花后,将“探花及第”牌匾高悬在拔蛟窝陈氏大宗祠内,还赠送了一对杉木桅杆墩放置在祠堂门前,成了拔蛟窝弥足珍贵的文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今在拔蛟窝社区,有一条由20多户家庭串联起来的“美丽庭院”示范带,家家户户养花种草,庭院里花团锦簇,已成为该社区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近年来,拔蛟窝社区以“探水探花探书香”为主题,通过文化植入、景观美化、基础建设等措施,推进环境品质不断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强,成功创建为广东省“美丽庭院”村和广东省“美丽庭院”特色村。未来,该社区将继续秉承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做好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乡村振兴,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品味这里的历史故事与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