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春伊始,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先后召开,击鼓催征。东莞全力以赴、抓早赶前拼经济,以更加厚实的硬实力担负好挑大梁重任。重大项目工程对承载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有牵引作用。即日起,记者实地走访东莞在建重大工程项目,推出“‘筑’福东莞”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去年9月,冲出“正负零”;11月,完成钢结构首吊;12月底,完成主体结构。目前,主体混凝土结构已经封顶,样板区正在装修……东莞人期盼已久的东莞市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新博物馆”)工程正在快马加鞭、紧锣密鼓地建设。
这座斥资8亿元、占地4万平方米、由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的新博物馆,是东莞“十四五”规划重大公共文化项目、“文化强市”十大文体设施之一,承载着东莞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最新期待。
尽管东莞博物馆总数达到53座,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有10座,但仍缺乏一座高水平、引领型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来牵引“博物馆之城”建设。东莞新博物馆如何塑造精品工程,打造百年品质?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看设计:兼具历史气息和时代风貌
“样板区正在装修,预计3月底完工。”新年伊始,万物复苏,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项目建设开足马力,将全面复工。走进项目建设现场,主体建筑已见雏形。中建五局华南公司项目生产经理李登钊告诉记者,新博物馆对设计、工艺、材料要求较高,进入主体建筑施工前,先在样板区进行展示,由设计院和业主验收确认。“主体建筑将参照样板区的施工、材料进行装修装饰。”
东莞新博物馆以“山水之城 立体园林”为设计理念,定位为“立足东莞、辐射岭南、面向世界”,将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中心博物馆,计划于2026年开馆。其设计方案,吊足了市民胃口。
效果图上,新馆宛若一座充满山水意象的岭南庭院,以大气灵动的姿态环湖而生,错落堆叠的建筑盒子形成立体聚落和宜人的滨水灵动空间。同时,新馆室内外的公共空间与空中的绿化景观交织在一起,揽湖叠翠,画境至远,打造出东莞全气候文化新地标。
“新博物馆以市民体验和需求为导向,是一座兼具历史气息和时代风貌的艺术建筑。”中建五局华南公司项目总工程师李超介绍,新馆采用石材、金属和玻璃等现代材料。“外立面光电玻璃非常现代化,石材幕墙采用复古设计,通过有意味的构造方式和空间设计,来表达历史,并成为当下象征。”
在博物馆西侧沿湖面主入口处,设置900平方米的光电玻璃,融合媒体展示、幕墙功能与LED技术于一体,做到屏幕与湖面相互交汇的效果。
“我们采用无机材料作为基板的光电玻璃,可做到高透过、低功率、易更换、高寿命。在通电状态下,它可以播放定制动态视频,并能在特定角度呈现出立体效果,而关闭时,其表面与普通玻璃无异,保持良好的透明度和光线穿透力。”李超说。
他补充说,新馆将参考南京雨花台纪念馆、苏州博物馆西馆等建设案例,结合实际需求建设智慧博物馆,集成化呈现展示内容、展厅调整、人员动向、播放信息等,方便市民进入博物馆后,找到想去的地方、想看的展品。
看施工:DFC数字模型全过程管理
目前,东莞缺乏一座高水平、引领型地方综合博物馆,新馆如何回应牵引东莞“博物馆之城”建设新期待,打造百年精品工程?
新博物馆地上4层地下1层,包括陈列展览区、藏品库区、社会教育与综合服务区、行政管理区、业务科研区、设备用房和地下停车场等。
项目由147根混凝土结构柱、156根钢柱、550根钢梁和940条梁(板),以及4万平方米的幕墙、38个子系统机电系统等构件组成。如何确保严丝合缝、规范施工?DFC数字建造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
“通过DFC数字建造系统,每个构件的规格、安装说明等信息一目了然,相当于为新博物馆画了张‘立体说明书’。”李超说,使用DFC模型,可以实现正向设计、精细化施工、信息化管理、产业化生产,并进行各专业碰撞检查,及时发现设计问题并优化,实现施工方案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减少二次返工和材料浪费,减少更多的资源能源消耗。
DFC模型不精准,会影响后续施工吗?
会!不但影响功效,还会增加成本。李超举例说,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碰撞导致返工、拆改的现象比较常见,不仅影响建筑质量,还增加建设成本,延长工期。
为此,在现场结构施工完成后,相应人员会应用AR扫描、点云扫描的方式,将现场实际情况扫描为三维模型,实际模型再与根据图纸建立的DFC模型核对,调整DFC模型,对应输出后续机电安装、装饰装修、幕墙等图纸,做到图模合一的效果。
据机电钢构负责人彭安辉介绍,项目的钢结构设计独具特色,其柱脚运用混凝土柱中的钢筋作为钢柱锚栓,这种设计对施工精度有着极高要求,穿插难度大。屋面钢梁数量超过600条,且均为弧形结构,南北两侧呈现大悬挑设计,悬挑高度达30米,为项目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
通过DFC数字模型系统,施工方进行全专业碰撞和穿插,持续优化施工方案,确保钢筋安装在正确位置,保证安装质量。
“我们在新馆项目首次采用DFC模型,借用这一模型,实现了图纸管理、施工变更、后期运维全过程管理,降低运维成本。”李超说。
看品质:既环保又降本 打造百年工程
新博物馆建设,既算经济账,也算生态账。李超介绍,在建设主体使用可重复利用模板、节能墙体材料、再生低碳混凝土和砖块等绿色建筑材料,减少了固废和碳排放,从源头解决固废处理“老大难”问题。
传统工艺中,在模板中间开设多个螺杆对拉孔洞,损耗较大。项目模板采用免开孔工艺,只对模板周边产生影响,整块板的尺寸不变,便于整板回收和二次利用。
“新博物馆工程没有标准层结构,模板正常使用循环率2.5次,现在可以做到3.5次。”李超说,标准层结构模版损耗率10%以内,高层建筑模版周转率5-6次。非标准层建筑,每一层结构形式各异,模版切割后周转损耗率20%以上。“采用新开工工艺,降低模板损耗,既环保,又降本。”
常规建筑幕墙保修年限5年以内,新博物馆打造百年工程,要求幕墙保修25年。25年内,幕墙龙骨如何防锈?
“这是讨论较多的问题,为了防锈,我们采用免焊接工艺。”李超介绍,借助埋件,用螺栓支撑和衔接幕墙石材龙骨,连接件全部使用不锈钢,再通过三维可调解方式进行固定,延长龙骨使用寿命。此外,主体结构保护层加厚30%,防止钢筋锈蚀,地下室涉水区域结构外侧,用环氧沥青做防腐层,避免二氧化碳腐蚀混凝土。
屋面是钢结构,为避免腐蚀,采用新型防腐涂料。整条钢柱除了连接处焊缝两侧外扩10公分位置,需要现场涂刷防腐涂料,其他位置全在原厂涂好,到场后直接安装,避免现场涂刷导致质量问题。
围绕“立足东莞、辐射岭南、面向世界”的使命定位,新馆展陈体系拟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数字展览、儿童展览组成,主题涵盖考古、历史、人文、艺术、儿童教育,将从不同维度、全面立体呈现莞邑文脉、岭南文化、中华文明、世界文明。
李超说,新博物馆是绿色低碳建筑,设计了7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板,以维持项目恒温恒湿系统和安防系统用电量,保证地下库房温湿度一直处于合理偏差范围,避免文物生锈腐烂,保证博物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