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是不是砂糖橘、车厘子、红烧肉……统统都往嘴里炫?是不是在床上躺累了,再去沙发上躺一躺?
假期仿佛按下了运动的暂停键,不是躺着就是坐着,看似在休息,但有时这些假期习惯性动作,也会带来大麻烦,深静脉血栓就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血栓),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如果不及时治疗,血栓可能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肺部,导致肺栓塞,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东莞市人民医院医生介绍,血管遍布人体全身,是血液运行的重要管道,但这些管道稍不留意,就可能因为各种“意外状况”陷入“交通瘫痪”。包括:
1.静脉血流缓慢。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妊娠、下肢骨折、外科手术等因素均可能导致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在静脉内滞留,易形成血栓。节假日期间,亲戚朋友聊天、长时间看电视等久坐不动情景,都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
2.静脉壁损伤。手术、骨折、静脉穿刺、静脉内注射刺激性药物等均可损伤静脉内膜,导致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易形成血栓。
3.血液高凝状态。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手术、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高龄、吸烟等均可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哪些人最容易被“栓”住?
一是高龄、肥胖、吸烟,有血栓形成史、静脉曲张史的人群,更易患病。
二是围手术期患者,大手术(特别是盆腔、泌尿外科、下肢和肿瘤手术),术后需长期卧床,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三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患者,长时间全身麻醉和凝血功能异常,如抗凝血酶Ⅲ缺乏、血纤维蛋白原异常、C蛋白缺乏、血小板增多症和超高黏度综合征等。
四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患者,长时间全身麻醉和凝血功能异常,如抗凝血酶Ⅲ缺乏、血纤维蛋白原异常、C蛋白缺乏、血小板增多症和超高黏度综合征等。五是血液速度减慢者,久病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处于制动状态和久坐不动(譬如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长途旅行等)的人群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六是特殊妇女患者,妊娠、产后或术后、创伤、长期服用避孕药等易诱发该病。
哪些信号可能是“栓”来了?
一是疼痛和压痛,表现为局部疼痛,一般在下肢深静脉阻塞处远端明显,久站或行走时肿痛加重,病变的深静脉周围触诊时常有局限性压痛,加压腓肠肌也有压痛;腘部及腹股沟内侧可有压痛。
二是肿胀,单侧小腿、踝部肿胀,腓肠肌周径比对侧增粗超过1厘米,为腓肠肌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的征象,表明腘静脉和腘静脉系统受阻。当腓肠肌深静脉血栓延伸到股静脉、髂静脉时,有单侧大腿部肿胀,严重肿胀可致患肢动脉痉挛,患肢可剧痛、股白肿和股青肿。
三是静脉曲张、皮下静脉突出,常因深静脉受阻后浅静脉代偿引起,常发生在患侧病变深静脉周边。
四是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如出现高热提示合并感染,如蜂窝质炎或淋巴管炎。五是皮肤变化,患肢轻度发绀,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出现红斑。
如何防“栓”?
医生建议,首先,定时起身活动,每坐一个小时,尽量站起来走动几分钟,或在座位上做一些腿部运动,如踝关节旋转和小腿伸展。
第二,注重饮食健康,摄取富含纤维和抗氧化物的食物,如新鲜蔬果,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栓风险,同时保持充足水分摄入。
第三,保持健康体重,过度肥胖会增加下肢静脉压力,长期下来容易导致大隐静脉曲张和血栓,因此,维持合理的体重有助于减轻腿部静脉负担。
第四,穿戴弹力袜,对于有大隐静脉曲张或血栓病史的人,穿医用弹力袜可以有效促进腿部血液回流,减轻静脉压力。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压力级别和尺寸的医用弹力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