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懒》生动再现了旧时孩子们在除夕夜参与“卖懒”的习俗 涂丫 摄
“卖懒去,买勤来,卖得早,卖给广东黄大嫂,卖得迟,卖给广东黄大姨……”日前,一部采用厚街方言演绎的短视频《卖懒》在朋友圈迅速走红,该视频以回忆的叙述方式,配以简洁明快、节奏感十足的旋律,以及富含深意的歌词,生动再现了旧时孩子们在除夕夜参与“卖懒”这一传统习俗的场景。全片在历史悠久的鳌台书院取景拍摄,一经发布便迅速引爆了朋友圈,激起了无数厚街人对美好童年的深切回忆与强烈共鸣,单条视频播放量高达18万余次。
短视频重现除夕夜厚街“卖懒”场景
短视频精心描绘了除夕夜厚街镇一群孩童出门“卖懒”的温馨画面。家家户户在筹备年夜饭时,都不会忘记为孩子们准备红鸡蛋和香火,让他们在饭后去“卖懒”。按照习俗,鸡蛋要在“卖懒”后才能享用。视频中,小宝因迫不及待地将鸡蛋吃完而受到姐姐的责备,他们在“卖懒”途中还遇到了慈祥的“花姑婆”,她微笑着提醒孩子们旧时“卖懒”应该去空旷的“地堂”。
整个短视频虽仅有两分多钟,但凭借温馨的画面、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和活泼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心生暖意。
值得一提的是,“卖懒”系列共制作了两条短视频,均围绕两位70多岁女教师回忆儿时与小伙伴们拿着鸡蛋“卖懒”的故事展开。全剧在厚街社区的鳌台书院及其周边街巷拍摄,充满了浓厚的厚街风情。视频一经推出,便迅速在厚街人的朋友圈中传播开来,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共鸣和美好回忆,两条视频的播放量累计超过34万次。
厚街非遗文化海外“圈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短视频竟是由一群大学生精心策划并制作的。其中,23岁的东莞理工学院大四学生陈梓钊便是策划人之一。他自幼在父母的熏陶下对厚街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年大年三十晚都会和姐姐一起出门“卖懒”。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厚街传统习俗逐渐淡化甚至消失,这让他深感怀念。于是,他与几位小伙伴一起策划了这部关于“卖懒”的短视频,并选址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鳌台书院及其周边进行拍摄。他们邀请了自己的亲戚和朋友的孩子参与演出,共同再现了这一传统习俗。
为了鼓励孩子们的创意和增强他们的信心,陈梓钊的母亲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她不仅帮助张罗拍摄事宜,还亲自参与其中,通过网上搜索资料和询问长辈等方式,力求准确呈现出旧时厚街人“卖懒”的习俗。同时,他们还特地邀请了厚街社区的两位78岁高龄的女老师花姐与雪英参与,回忆和讲述她们小时候过除夕夜的情景。
这部短视频被孩子们命名为中国首部非遗文化《卖懒》短视频,并发布在陈梓钊与伙伴们共同创办的“莞囍文化”公众号中。它迅速引起了网友们的回忆和共鸣,许多网友留言表示:“小时候的记忆涌上心头,仿佛与家人过年的美好时光再次重现。”此外,该视频还加上了英文字幕并上传至国外的视频网站YouTube,让传统厚街非遗文化受到了不少海外学子的赞誉和关注。
知多D
“卖懒”习俗是东莞市的春节民俗。在旧时的除夕,东莞家家户户小朋友通过“卖懒”仪式来祈祷来年勤奋、聪明。小朋友在一声声“卖懒”中得以成长,为人父母后继续教育孩子传承“卖懒”习俗,这是一种习俗的相传,也是一种家风的传承。2014年,东莞“卖懒”习俗被认定为东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