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寒,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令正式开启。在这个时节,寒气最为强盛,而阳气逐渐衰退。中医学认为,大寒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人体的阳气在此时最为衰弱,阴气最为旺盛。因此,大寒养生的重点是“闭藏”,即顺应自然,保持身体内部的平衡,调养阳气,保护阴气。
东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治中医师汤美芳介绍,《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云:“冬三月…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祛寒就温,无泄皮肤……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话提醒我们,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闭藏”——养阳藏阴。作息方面,应该早睡晚起,保暖防寒,饮食方面则要增酸减辛,以便在严冬时节保护体内阳气。此外,可以学习一定艾灸知识,帮助身体更好过冬。
补阳的同时,滋阴尤为重要
冬季应注重调节心情,宁心安神,保持静谧的心态,帮助恢复体力、养护心神,为即将到来的春天积蓄能量。
大寒时节,寒气入侵人体,很多人会出现手脚冰凉、腹泻等症状。与此同时,食补后常伴有咽喉干燥、上热下寒的情况。此时,补阳的同时,滋阴尤为重要。正如中医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阳相互促进,阳气只有在阴气的滋养下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对于近期流感的高发期,中医认为流感属于“温病”,应在防治流感的同时注意“闭藏”。《黄帝内经》提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就是说,冬季若不注意藏精养肾,寒邪容易积聚在体内,导致春季时阳气升发,容易引发温病。
艾灸冬季养生实操
艾灸是一种中医外治法,艾叶研磨成绒,或卷成艾条、或铺在穴位上,点燃后进行熏灸,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艾灸有直接灸、隔物灸、艾条灸(又称悬灸)和器具灸四个类别,艾条灸的手法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对于大寒时节的养生,艾灸可采用悬灸的方法,既方便又安全。以下是申脉和照海穴的艾灸操作指南:
申脉:足太阳膀胱经穴,足外踝下凹陷处。
申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阳跷),主治头痛眩晕、腰脚痛、失眠等。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照海:足少阴肾经穴,在足内踝下凹陷处。位置与申脉相对。
照海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阴跷),主治咽喉干痛、月经不调、失眠等。照,照射也。海,大水也。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可吸热生气。
艾灸细节及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艾条悬灸时,局部皮肤灸至微微发红即可,注意温度适中,避免过热。
灸法顺序:如果选择灸一侧,首先灸申脉,再灸照海。如果灸双侧,则应依次灸左侧的申脉-照海,再灸右侧的申脉-照海。
灸时长:每次灸半小时,皮肤微微发红为宜。可根据个人体质调整时间和力度。
在寒冷的大寒时节,艾灸是调节阴阳、增强体质的良好方法。通过合理运用艾灸,不仅可以帮助驱寒暖身,改善失眠、腰痛等常见冬季症状,还能有效调节身体的气血,促进健康。通过日常的养生调理,迎接春天的到来,确保阳气得以顺利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