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东莞团举行团组开放活动。省人大代表,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钊向媒体记者分享了一组数据:去年12月12日,“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一期正式对外开放。短短一条中兴路,300多米,转一圈也就600多米,日均客流量近4万人次。
陈钊说,东莞记忆项目不只是文旅项目,更是老城活化项目。“我们除了采取微改造的方式,对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呈现它原来的历史面貌。”他建议,出台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推动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旧城活化,大力支持老城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提建议:为老城区改造量身定制适合的政策
莞城街道是东莞老城区,曾是东莞最繁华的地方,随着时代发展,和其他许多城市的老城区一样,日渐萧条冷清。加快提升老城区城市品质、推动老城区复兴发展,既是人民群众急切盼望的大事,也是地方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
本次参会,陈钊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和旧城活化,一是老城区产业发展高质量。
“老城区开展这些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陈钊举例,比如许多旧办公楼、厂房因建成时间长,大都存在规划建设手续不完整或改变原规划用途等问题,在改造过程中难以办理消防审验等审批手续。又如,老城区的刚性支出占比较高,难以集中大额财力用于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大事”。
陈钊对此建议,围绕老旧物业消防审验等方面,为老城区量身定制适合的政策。同时,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分配机制,加大对老城区的财政资金倾斜力度,并加大专项资金、政府专项借款等在项目全周期的支持力度,为老城区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撑。
在老城区产业发展方面,陈钊调研发现,老城区可用土地少,建筑密集,传统工业难与老城区相适应,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土地资源需求不高,是老城区产业发展的很好选择。
他建议,大力支持老城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等服务业在老城区集聚发展。同时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在老城区试点推行优质服务承诺、认证、标识等制度,力争培养一批扎根老城区、具有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
谈履职:发挥代表作用推动莞城复兴
“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实现人民群众对复兴莞城的愿景,是我履职尽责之基。”作为人大代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陈钊也积极发挥作用,为助力地方发展文旅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莞城街道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以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和旧城活化为主线,致力于推动莞城复兴。陈钊着力推动的两个项目,颇具代表性。
一个是“东莞记忆”项目。莞城是东莞发展的原点,“东莞记忆”是个老城活化项目,承载了群众诸多期盼,包括提升社区居住品质、培育本土创业孵化载体、传承东莞历史文化等。
在规划项目建设内容时,除了修缮保护老建筑、挖掘传承历史文化之外,还把修复历史水系、更新基础设施、综合改造市政等一并考虑进去,让历史街区通过更新改造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谋划项目运营业态时,除了保育传统业态和老字号之外,还优先引入创新型、年轻化的在地主理人品牌,推动新旧业态共生共融、交相辉映。目前项目已有阶段性成果,首开区一期于2024年12月12日正式开放。
第二是圳头城中村改造项目。圳头是典型的城中村,改造升级的呼声强烈。
“我们计划通过拆除重建的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陈钊说,在莞城街道全体干部的艰苦努力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项目用时48天完成签约472宗,签约率超80%,目前正有序开展物业移交和拆除工作。
陈钊说,目前,莞城还有多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博厦社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已动工,华侨大酒店、西城楼文化广场等老旧物业正在翻新改造,莞城粮仓片区活化利用项目已于2024年底动工。莞城正在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群众的愿景逐渐变成“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