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巡礼⑲:石龙镇中心小学、厚街镇新塘小学
东莞+ 2025-01-16 15:43:24

石龙镇中心小学

“鼓舞”成长 唱响未来

创办于1913年的石龙镇中心小学,文脉百年传承,弦歌不绝。附近的石龙新昌鼓店、“德和兴”醒狮店,均属“百年老店”,远近闻名,学校的传承优势与条件独一无二。

近年来,学校继承和发扬“树人教育”,践行“以儿童为中心,让每一位学生像树一样茁壮成长”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有文化、有品位、有追求的历久弥新的百年名校”的办学目标,培养“向阳养正、尚美共生”的有根之人。传承本土非遗是学校贯彻办学理念及落实育人目标的重要措施及工作之一,学校明确学生培养“七大基础目标”之一就是掌握一项传统才艺。

聚焦目标任务,学校聘请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传承人担任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顾问及美育兼职教师,让广大师生系统感受学习传统制作及表演技艺,培养非遗传承人,深化学生爱国爱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以教师、教材、教室(教学平台)为支点开展新昌鼓传承课程化建设,探索项目传承课程化、活动系列化,建立多种类型的传承项目社团……学校通过系列探索实践,推动非遗在校园绽放迷人光彩。如探索传承“一级一主题”“一科一品”。各年级开展“一级一主题”教育,各学科则根据本学科特点探索与传承项目的结合点、突破口。

秉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学校还积极探索用音乐这种儿童喜闻乐见、覆盖面广的形式推广非遗,立足石龙非遗项目,创作了一批童谣作品,如《寻鼓声》《红红的木屐》《甜甜的麦芽糖》《小狮子多自豪》等,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学校更获评“东莞市童谣创作传唱基地”。

厚街镇新塘小学

悠悠莞草香 传统技艺传

东莞因“莞草”而得名,旧时厚街多个社区盛产莞草,很多村民以莞草编织为生,莞草编织制作工艺颇为出名。如今,莞草文化通过进公园、进校园、进社区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保护、传承莞草文化的行动中来,莞草文化与现代生活连接,绽放新光彩。

为将莞草编织活动在全校师生中普及并形成莞草编织劳动教育特色,厚街镇新塘小学以莞草为材料资源,以编织为技术资源,以传承民间艺术为出发点,开展资源建设。

一方面学习如何收割、整理、保存莞草,并总结经验,形成规范资料;另一方面向非遗传承人和当地的老艺人学习编织技术,从日用品、小玩具到艺术品的各种不同编织方法,要求相关教师边学习、边记录、边整理。此外,收集当地居民常用的各类莞草编织作品,筹建学校“莞草编织”非遗体验区,供教师、学生参观学习,传承民间莞草编织艺术。就这样,不断建设和完善学校“莞草编织资源库”。

传承创新、家乡认同、品格锻造,这是学校莞编教学总目标。学校还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及兴趣小组,确立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学校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实施课程教学,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研学活动、成果展示等。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以生为本,增减结合,创新教法与学法。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出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的缠绕法、扎制法、起底法等编织方法,自主开发了动物系列、莞草娃娃系列、灯饰系列、草编画系列灯、民俗系列等创新莞草编织作品,深受喜爱。

寻莞草之源、悟莞草之情、品莞草之趣、续莞草之脉、扬莞草之魂,学校以项目性学习推进莞草编织课程的实践创新,让莞草文化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成果丰硕。

文字:赵水平 图片:东莞市文化馆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