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至16日,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12位人大代表先后走上通道,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造业当家、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百千万工程”、民生保障等热点问题接受媒体采访。
15日8时,省人大代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张弩,代表东莞参加“代表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他围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回答媒体的提问。
近年来,东莞市的省十四届人大代表频频亮相“代表通道”,继省人大代表、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张书彦和省人大代表、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余旸之后,东莞的省人大代表再次走上“代表通道”讲述广东故事。
来自羊城晚报的记者提问张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您认为应如何统筹推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张弩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他说,医改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难题。随着我国医改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离老百姓“病有所医”“病有良医”的健康梦完全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张弩表示,广东是经济大省,医疗资源相对富集。但广东也是人口大省,常住人口超过1.27亿,实时在粤人口超过1.5亿,未来随着大湾区建设发展,预计人口还会持续集聚,他们都是有限医疗资源需要覆盖的潜在服务对象。单以常住人口基数计算,广东每千人床位数4.95,医生数2.83、护士数3.5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回应广大群众对于优质医疗服务的需要,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就要对粤东西北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和城市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机构的医疗资源定向扩容。
一是设施上的扩容。可以考虑根据地区人口基数、结构和疾病谱结构,因地制宜强化县、乡、村的床位、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百千万工程”内涵,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老人、儿童、妇女和常见多发疾病的初步诊断和处理能力。二是人才上的扩容。针对基层医护人员供给不足的问题,加强医护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才绝对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是最理想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群众的健康等不起!卫健部门目前推进了很多工作,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强对口帮扶和巡回服务,这样可以显著提升医疗资源的调度使用效率。
“个人认为,在目前的人力和设施条件下,还可以考虑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医疗’手段实现医疗资源的扩容和下沉,让老百姓‘零距离’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也就是我们倡导和践行的‘零距离’服务理念,在‘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中应该被重点推广。”张弩举例,高州距离广州400公里,当地肿瘤患者到广州接受治疗的话,交通、住宿、陪护成本都很高。我们利用5G网络开展远程手术,高州市人民医院医生在当地线下主刀,中山一院专家团队在广州根据实景展示线上指导,双方“隔空”联合完成了复杂的肝动脉造影+肝细胞癌化疗栓塞术手术。患者足不出县,就享受到了国家级专家的服务,基层医生也在指导中得到提升,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定向扩容和下沉,给群众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
去年底,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随着AI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铺开,相信将让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迎来更加革命性的飞跃,群众将体验到更丰富、更便捷、更精准的“零距离”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