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第一期的云端智造工厂大厦已封顶开售,第二期和第三期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1月7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东城法庭刘洋法官到中集国际数科城项目现场回访,项目负责人谈及未来发展时信心满满,由衷感谢法院。这一幕的起因,还要从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东城法庭受理的一件涉案金额高达2000万元的租赁合同纠纷说起。
仅剩一物业未搬离,产业园项目面临停滞
2019年12月,某供销社与林某签订《物业租赁合同》,合同约定将案涉物业出租给林某,租赁期限为2020年3月1日至2031年12月31日。林某承租该物业以后,便着手对其进行了装修改造。
自2020年起,东莞市启动了镇村工业园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用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取代原本设施老旧、运作模式单一的老旧工厂与园区。东城街道桑园社区第三工业园便在“工改工”项目之中,该项目投资规模达27亿元,并致力打造为新一代现代化科技产业园样板,而案涉租赁物业便位于该园区内。
当园区内的老旧工厂陆续按照腾退方案搬离后,仅剩林某承租的案涉物业还没有搬离,成为项目推进的“最后一个拦路虎”。为此,某供销社多次以发送《律师函》、在案涉租赁物业张贴《告知函》的方式,通知林某解除《物业租赁合同》并在限期内搬离案涉租赁物业。
而林某认为,某供销社作为出租人,在明知案涉租赁物业存在超前拆迁的可能前提之下,故意隐瞒重大事实,行为严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需赔偿承租人的损失。而某供销社方认为,双方签署的合同是无效合同,且案涉租赁物业是否存在超前拆迁的可能性谁也无法预知,供销社并没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
双方僵持不下,某供销社便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林某腾退案涉物业并支付所欠租金及房屋占用费。林某随即提出反诉,请求法院确认双方签订的《物业租赁合同》无效,并要求某供销社赔偿经济损失两千多万元。
实地走访调查,法院把脉矛盾症结
案件进入法院后,东城法庭对该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判。“本案能否快速化解,关系到园区升级改造项目能否及时顺利推进,对于辖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与营商环境的优化至关重要。”东城法庭庭长林玉坤说道。
为尽快了解该租赁物业的实际情况,该案承办法官刘洋积极联系双方当事人,并第一时间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实地走访,了解案涉租赁物业的装修现状及经营情况。
“这里是我为自闭症患者康复培训专门打造的场所,费了我不少资金和心血升级改造,你们说搬就搬吗?我的损失谁来赔偿?”
“当初你们早告诉我这个事,我们就不会选这里了!这种特殊培训场所要求都很高的,不是说搬就可以搬的!”林某激动地和法官诉说。
而另一边,园区项目负责人也为难地表示:“目前搬离工作已接近尾声,仅剩这个物业了,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很难继续开展。”
刘洋认真倾听各方核心诉求,并初步尝试做各方的调解工作,组织各方会商至当天晚上9点多才结束。
“案件若是进入诉讼程序,将在鉴定、评估、审判流程等方面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既无益于维护原被告权益,也会阻碍案涉租赁物业所在的更新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因此调解是这个案件的最佳处理方式。”刘洋说道。
同时,刘洋表示,当务之急要帮助林某尽快找到合适的自闭症患者康复培训场所,不耽误患者的康复培训,也为双方调解的可能性寻求一个机会。
寻机会促调解,承租方:我很满意
一方面,刘洋向双方当事人详细分析案件情况,告知诉讼风险等进行释法明理,双方对调解的态度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刘洋积极连同社区干部、社区调解员一起走访,协助林某重新为康复培训中心选址。最终,在法院的努力下,林某顺利找到了新址重新建立康复培训中心。
此后,刘洋再次联系双方当事人开展“背靠背”调解,分别与双方进行深入谈话,极大推动了调解进度。
“林先生,如果这次谈不拢,那就需要走评估鉴定流程,必定费时费力,尽快拿到赔偿款,缓解你的资金压力才是关键!”刘洋站在林先生的难处耐心劝导着。
“虽说园区拆迁改造不是你方能决定的,但按照法律来说,你方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之前你们已经自行委托专业机构对承租方的装修损失进行了初步评估,你们对赔偿金额也有所了解。这个案件一天没谈拢,整个园区就无法动工,这样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你们要衡量好。”刘洋对出租方说。
在法官的调解下,出租方同意向林某支付一定的补偿,林某也同意将案涉租赁物交还出租方,但双方对于赔偿金额仍有近200万元的差距。
当时已晚上7点多,刘法官敏锐地意识到,本次调解工作就差临门一脚,于是带领书记员加班加点,积极组织双方进行释法析理。
“林先生,因合同无效导致承租方的损失,法院会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合理分配各自承担的比例,但赔偿金额得合理合法,索赔2000万元远超你的实际损失,是很不现实的。”
“你们也要考虑对方付出的成本和心血,而且涉及市重点工程项目,作为出租方要积极担起应负的责任,尽快解决问题。”就这样,刘洋从情理标准出发,提出双方方案的不合理之处;从法律标准出发,分析方案在审判模式下可能出现的结果,由双方评估风险。当晚10点多,经法官多次释法明理,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调解协议,某供销社同意支付林某500万元赔偿款,林某同意将案涉物业腾退归还给某供销社,双方至此握手言和。
“这笔赔偿款对于康复培训中心的重新运营至关重要,我们的自闭症患者也有了新的归宿,非常感谢刘法官用心用情的调解!我非常满意!”承租人林某激动地说。
签署调解书后,双方按照调解书的约定有序进行了赔偿、搬离等工作,园区改造项目得以按计划进行土地平整、开工建设。这起极为棘手的物业租赁纠纷从进入诉讼程序到最终化解,用时仅20余天。
近年来,东城法庭聚焦“百千万工程”,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妥善审理涉产业园发展纠纷,助力辖区“工改工”城市更新项目推进,盘活土地资源,以高质效司法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